《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解故

參: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1464

詳: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F_5gWMLycgO-V397YdQXgzQ56Pkf_8Q/view?usp=drivesdk(內含末學註解評註)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hXoSNGesdHF_o9G3GpXgoGOormziiQPctOhpf-Jcz4/edit?usp=sharing (內含末學註解評註) 

中峯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講記PDF DOCX(內含末學註解評註,多與此互參) 當仁不讓於師。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寧作諍臣不為諛辭,一切法從真實心中作感恩感恩 讚歎讚歎 南無阿彌陀佛 讚美主

參考書籍:《永樂北藏第157冊(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妙法蓮華經玄義).pdf(內含末學註解評註) 

=,故=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攴)⇔訁(言)。

覺海虛空起添字還原+倒序重組:覺海起(於)虛空。虛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塵埃,才需要(有)勤拂拭(覺)。不覺、不修則為業海(即下文「業浪」)。由業起修則為覺海。

原來此句出化自《楞嚴經》, 恩師解是而未說:「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光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娑婆業浪流。恩師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記》所解也好。謂覺海本無一物,而生起虛空(此物),故由虛空而衍生出一切萬物,故娑婆有了業浪之流。即讀作「覺海(中有)虛空(生)起」,添字還原。

恩師此解,當乃正義!以後文對照,愈信!矧出自《楞嚴經》語,亦國師脫化糅成者。

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添字還原:若人(欲)登彼岸(則)極樂有歸舟。或「有歸舟(至於、達於、到)極樂」。
法王利物,悲智洪深,普徧十方,冥陽靡隔:找對主詞+添字還原:法王利物(之)悲智洪深,(這樣的悲智利物之行)普徧十方,(且)靡隔冥(與)陽。
徧=遍,字形結構換部首耳:彳⇔辶(辵)。
今蒙齋主(某)恭為(某)屆逢(某)之期,特請山僧登座,依憑教法,作三時繫念佛事。迺爾亡靈遭此勝緣,自宜嚴肅威儀,來臨座下,恭聆妙法,一心受度:爾,單字想複詞:爾虞我詐的爾,爾=你(們)=儞(字形結構換部首)。

遭此勝緣:遭遇,同義複詞。

來臨座下:前文「特請山僧登座」的「座」下。主法以代佛菩薩,是佛菩薩的代表。

一心受度:受度,單字想複詞:接受超度。一心,單字想複詞: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一=全,如「一身是膽」謂全身都是膽,膽大如身也。膽=胆,字形結構換聲符耳:詹⇔旦,聲音變化的關係:ㄓzh.ㄔch.ㄕsh→ㄉd.ㄊt.ㄋn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爐香乍,法界蒙(爐香)熏。添字還原+找對主詞、受詞、對象·九陽神功第5+8招。

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找對主詞·添字還原到香。香煙隨處(所到之處都)結(成)祥雲。悉,悉心之悉,全也。悉心=全心(全心全意)。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爇爐香者)誠意方殷,(所以)諸佛(就)現全身。添字還原。

此一瓣香

根蟠劫外,枝播塵寰,前言其時間(宙、世),後言其空間(宇、界)。時空=世界=宙宇(=宇宙)。

此數句當有典故(九陽神功、十全大補丸第10招),待查考。

不經天地以生成,經,經過。單字想複詞。以=而。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下文「豈屬陰陽而造化」「而」字正對「以」字,抽換字面避免重複耳。(辭賦中常見常用)

豈屬陰陽而造化?爇向爐中,專伸供養。常住三寶,

剎海萬靈,由上下文、前後文以覘之,此「」當非亡靈、鬼靈、神靈之靈,蓋尊聖者乃足以當之(供養)。則此「靈」字當係「聖靈」,乃「佛、聖」之置換爾;至少也是護法神之類的。以前已言「三寶」,後亦言三聖、聖眾故。此段蓋對上(尊者、群聖)而言。剎海者,倒序重組:海剎,海(量的佛)剎也,佛剎如海(恆河沙)也。則此句蓋謂十方一切佛國之教主也。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剎、靈。

且此處當祈請列聖光臨法會之時,當唯諸聖足以當之。 恩師所解,不敢苟同。阿彌陀佛

極樂導師,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悉仗真香,普同供養。(爇爐香者)悉仗(此所爇之爐香之)真香。普=遍,普遍,同義複詞。普同供養:同供養且遍供養以上諸聖也。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緣,緣故,同義複詞。∴何緣=何故。何故=為什麼(何=什麼;故(緣故→緣→因緣→因→原因→因為→)=為(因為))

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道人,添字還原:(修)道(之)人。道人=行者。道=行,人=者。了,明瞭,全然明瞭。單字想複詞:了生脫死之了。故下文言心為何物,如何全然明瞭。乃至二時時承《觀經》開示是心是佛……。

塵,單字想複詞:1.紅塵→世間;2.根塵六塵之塵,五欲六塵

心心即佛,醍醐酥酪,咸自乳生;
佛佛惟心,釵、釧、瓶、盤,盡從金出。
金,金屬。

十萬億程,東、西不隔倒序重組+斷句:不隔東、西(即沒有東與西之分、之間距、間隔)。路程、里程的。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東西不隔」對「凡聖同途」,故亦謂不分、隔凡與聖也。凡人與聖人是不隔無分的。同途,謂不在十萬億程外也。就在同一途中(內)。

二六時內,凡、聖同途。即「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迷悟自疎親。

低頭合掌白玉毫,星明日麗;
歌咏讚揚紫金容,霆震雷轟
文學語言·七星大法:譬喻,以自然狀人文(人事)也。添字還原:低頭合掌白玉毫(如)星明日麗,歌咏讚揚紫金容(如)霆震雷轟。明、麗言其合掌之「誠意方『殷』」也,猶月亮代表我的心也,亦以月亮之明、麗,非以月亮之形、之為物故也。以如此殷切、殷實之誠,故讚揚之聲,如霆震、如雷轟也。(即霆震、雷轟亦不足以形容,亦比不上也)猶大音希聲,不在事相之大,乃在意之誠程(度)也。咏=詠,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口⇔訁(言)

清涼月兮有水皆含,
功德雲而無山不戴
前言卑下凡夫對尊聖佛菩薩之態度,此則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也。水、山,即喻有禮敬之誠者(凡夫眾生)也。山戴,即雲覆也;雲覆即加被也。換句話說、文學語言之修辭爾。清涼月,今撰著至此,適為月光菩薩聖誕之中秋也,即清涼地菩薩也。佛度有緣人,此山、山亦須有佛緣、有低頭合掌、歌咏讚揚之契機因緣也。

香象渡河,一舉洪名超二死;
迦陵出㲉,千稱嘉號壓羣音
添字還原+倒序重組:一舉洪名(如)香象渡河(能)超二死(也);千稱嘉號(即念佛號,如)迦陵出㲉(能)壓羣音(即非念佛之一切聲也,猶如廣欽老和尚所謂一切音聲轉為佛號、梵音,非謂其音量真大過於一切世間音也。蓋心能轉物,則同如來爾。科學語言vs文學語言·七星大法,要會讀、讀懂其義理、其用意所在。),壓制、打壓、碾壓、壓倒性勝利的「壓」,單字想複詞。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一舉⇌千稱。舉=稱。「一舉洪名」=「千稱嘉號」,換句話說之作文耳。

下情唯忖以難思,
一念回光而易往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難思、易往,即易行而難信也。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之行。前往的。下情凡夫也。下劣之有情也。∵情識,同義複詞。∴下情=無識(者),非上智者,故不明所以、不可思議也。至佛位方能究竟其妙故也。忖,忖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忖。以=而,抽換字面爾(已見前)。一念回光,倒序重組:回光一念;謂不思不忖,但逕去行、做(往)。將此「忖、思」之一念回轉為不忖不思,但往前行去(念佛)就是了。猶童蒙時不明究理(究竟所以)而但背誦去(去=往=前往),自得利益,自有好處。

究竟不居心外,
分明祇在目前
二句亦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餘多不贅。祇=只,抽換字面爾。同音通假·字形結構兼音義。究竟=畢竟。究=畢。目前,猶現眼下、現前。心外無佛,故念佛只在現前一念心行耳。

審如是,果真如此;明白如此。,果真(猶「」);明白(通「讅」,字形結構換部首:◎↔言)。是=此。∴如是=如此。

即今眾等繫念彌陀三時佛事,只如不涉證、修。親蒙授記一句,如何舉揚?即今,就(在、是)現在。即=就(已見前)。找對主詞:只如,(眾等繫念彌陀三時佛事)只如不涉證(與)修。添字還原。不涉證也不涉修,與修、證都無涉(無關)。念彌陀之功行就如同修、證雙亡(忘)、兩邊不沾的。添字還原:(眾等)親蒙授記一句(末後句、清淨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此一句,如何舉揚(舉揚,猶言表現、闡發(闡釋發明其義)。舉,舉發。揚,揭示,隱惡揚善宣揚的揚。單字想複詞)。∴親蒙授記一句,如何舉揚→添字還原→親蒙授記(這)一句,(這一句六字洪名)如何(來)舉揚。只如=但像,只=但;如=像。

風吟樹樹千般樂,香浸池池四色華。「吟」一作「唫」,字形結構換聲符耳:今⇔金。倒序重組+添字還原:風吟樹樹(如)千般樂(音樂),四色華香、浸池池。風吟,風吹動樹所發之音聲也。四色,呼應每一時都要念誦的《阿彌陀經》中的青、黃、赤、白。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添字還原:白毫宛轉(如)五(個)須彌(山那麼大),紺目澄清(如)四(個)大海(那麼大)。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即「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第一大願,觀想彌陀:四十八願度娑婆,九品湧金波。第一大願(是)觀想彌陀。添字還原。

寶網交羅,度亡靈出愛河。此猶後第三時開示所言「列珠網於四生門戶」。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添字還原:因忘自性(即、是)彌陀佛。異念,非正念也。異於正念者為異念。即「一念違真、縱我為非」「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詳後)。此「」亦即後第三時所示「一馳情,一果熟」之「馳」,只是此在迷,而彼已寤也,故念念情情皆是極樂世界念佛成佛之正因(華開)正果(果熟),此因果,即淨業三福 恩師所詮釋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深信因果。到第三時那裡既具信願行(自今戒香馥郁,慧炬熒煌),焉有不深信此因果者,且不唯無不信,早已一舉念,一華開,一馳情,一果熟 ,具足其行矣,是所謂之行明足也乎!

教中道:
生而無生,法性湛然;
無生而生,業果儼然。
儼然若真有,湛然實事存。

所謂生者,即眾生生滅之迹也;
謂無生者,即諸佛寂滅之本也。
迹,形跡、表相。本,根本。單字想複詞。

法性湛然者,靈明湛寂,玄妙真常。箇箇不無,人人本具。箇=個,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𥫗(竹)⇔亻(人)。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個個(箇箇)即人人。具有,同義複詞。∴本具=本有;對應前「無」字。靈明湛寂,即靈知心。湛寂,故如如不動、如鏡現像、似珠隨色(鏡光本淨、珠體絕痕)之,皆喻此靈明湛寂靈知心也。

誰沒有靜下來的時候呢?誰沒有心情平靜的時候呢?甚至一片空白,毫無思緒波動起伏的時刻呢?只要不是那種無聊空虛茫然無所事事的心境感受,那,就逼近、逼真了「靈明湛寂」的心神狀態了。

只因最初不覺,忽爾動心,認妄為真,迷己逐物。認,誰認?找對主詞:此所(擾)動之(妄)心也。忽爾=忽然。爾=然。認妄緣為真境,認妄心為真心也。迷己本性而逐外物(外緣、外境)。

由是業網牽纏,流轉五道。恒隨生死以升沈,亘古至今而靡閒。

當知
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
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
此呼應前文「生、滅之迹」也。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生、滅

所以云「法性湛然」,是謂生而無生者也。生裡(中)有無生者存,此即法性所在。妄心(緣慮心)中有靈知心者存,不為動者即是。故離妄無以見(現)真、離相無以見性、離事無以明理。

無生而生者,眾生迷妄入心,迷妄入心,即前「動心」。

積業成果,虛受輪轉,妄見生、滅

於法性體上,如鏡現像,似珠隨色。似珠隨色:色,色相、形色、形形色色,不但是顏色、光色。單字想複詞。隨,隨附附隨隨任,同義複詞。珠隨色,即珠附色(珠上生色、有色澤或映照形像)。或「隨你、隨任」的「隨」,任憑、聽任也。隨色,即隨任色相在其表面上顯現也。鏡、珠即喻依,法性體即喻體。如,喻詞。找對主詞:法性體如鏡(能)現像,似珠(能)隨色。隨,即「不違」。隨色,即下文之「不違色、像」;隨其形色而顯現其色相、色像。

當知鏡光本淨,珠體絕痕。物、境互彰,不違色、像。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鏡光⇌珠體。光=體,抽換字面爾。∴鏡光本淨,即鏡體(本身)本淨。淨,對其現像之諸像而言,本來淨空無一物像。物境,外物與外境。彰顯,單字想複詞。有所現像或隨色,均乃外物外境自相交互所紛呈者,佛來現佛,驢來現驢,故不違其本色(色)及形象(像)也。是什麼就現什麼。與鏡、珠本體自無干係。非鏡、珠有意作弄也,故云不違。不違則恆順、隨緣,不攀緣,無拘執。痕跡,單字想複詞,同義複詞。∴絕痕=絕跡(「生、滅之迹」的迹)。不違色、像地任由物、鏡互彰。色,對珠體而言,像,對鏡光而言。

或者:「物」指鏡、珠,而「境」為使鏡、珠反映之物與境。色(珠)、像(鏡)。

彼色、像之去來,猶業果之儼然也。添字還原+找對主詞:儼然(有來、去)也。去、來=來、去。倒序重組。儼然有來有去,只因物、境之來故來,境、物之去故去。此即生(來)自緣(物、境)生,滅(去)自緣(物、境)滅。與、與、與法性體均無涉也。

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現量之不一。(所)現(之)量之不一:添字還原。致,導致,單字想複詞。之,語詞;或作「是、乃」解。之不一=是不一樣的、乃(就)不一樣了。

實乃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所以離此別無,是乃一體而異名也:迷、悟,凡、聖,是一體而異名耳也。找對主詞+添字還原。離此(迷、悟)之有間而別無所謂悟、所謂迷者也。別=另外。別無,沒有另外有個、另外並沒有個。

實乃,實乃(是)、實則是。添字還原。

審如是,則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何有聖凡而彼此:休將迷悟自疏親。直下承當。當仁不讓。

乃知現前眾等以自性阿彌陀,與大眾舌根普同運轉根本法輪,諸仁還委悉麼?添字還原:與大眾舌根普同運轉(的(佛號)即是)根本法輪。委悉,鉅細靡遺地明悉、知悉、熟悉。委實委曲的委。單字想複詞。根本,呼應前面「諸佛寂滅之本」也的「本」。

生滅無生、生不生樂邦那肯禁人行誰知萬丈紅塵裏,菡萏華開月正明。誰知,猶言豈料。迷、悟,凡、聖,既「同途」(見前),則即使在迷、凡之世界(紅塵)裡,自然菡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華開,月也明。此「能」即性能之能。只要不被雲遮,不為泥掩(猶鏡光為塵蒙也)。此猶前云「一念回光而易往」,回光,即月能撥雲,而花能出泥也。月之明、花之香,並不因雲掩、泥覆而失卻,猶佛性本具,金剛不壞,不曾失卻,但待自復也。故云「華()開、月明」也。正,現在式,未曾止歇,不曾亡失。

「誰知萬丈紅塵裏,菡萏華開月正明」:二句即是雲雖掩月,月光仍在;雖能蔽日,日輪依然。眾生佛性,「靈明湛寂」靈知之心性亦然,故能「真常」,是其「玄妙(元妙)」。感恩感恩讚歎讚歎南無阿彌陀佛

菡萏與月,亦不因紅塵萬丈而有減損。

覺道雪山峰。添字還原:覺道(在、於)雪山峰。倒序重組:(在、於)雪山峰覺道。

眉際玉毫光燦爛(這樣燦爛的光)照開六道昏蒙。添字還原。

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倒序重組+添字還原:願(在)龍華三會相逢,(到時候聽佛陀(彌勒尊佛))演說法真宗:法真宗,真宗之法。倒序重組+添字還原。「真宗」一作「正宗」→正宗之法,即正法。或「宗」有「宗旨」之義。法真宗,猶言如來真實義。

人人分上,本有彌陀;
箇箇心中,總為淨土。
箇箇心中:箇=個,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𥫗(竹)⇔亻(人)。同前。人人=箇箇,已見前。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了則頭頭見佛,悟來步步西方單字想複詞:頭頭是道的頭頭。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步步=頭頭,抽換字面換句話說耳。「見佛」對「西方」,則此佛乃阿彌陀佛、亦所有妙音如來,乃至一切諸佛也。

上來啟建三時繫念淨業道場,今當第一時佛事已圓。如上殊勳,投入彌陀大願海中,專為亡靈(某)求生淨土

但念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一念違真,六根逐妄;隨情造業,縱我為非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為非造業。找對主詞,非於者,即前句「一念違真,六根逐妄」,上下文前後文。與「為非作歹」之「為非」義有別;此專就非於「真」者言;不用真心性而隨妄情識,即為「為非」。即上文「一念違真,六根逐妄」之「違真、逐妄」。違真即為非、逐妄即為非。情,情識

身業則殺、盜、邪淫,口過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惡則常起貪瞋、深生癡愛
婬=淫、瞋=嗔,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女⇔氵(水)、目⇔口

癡=痴,字形結構換聲符耳:疑⇔知。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常起貪瞋⇌深生癡愛∴常起=深生∴亦可云「常起癡愛、深生貪瞋。」常、深,副詞,前位修飾動詞「起、生」。

由茲三業鉤鎖妄緣。鉤鎖妄緣:「緣慮心、外緣」的「緣」,單字想複詞。鉤言其攀(妄)緣,鎖言其執著(妄)緣。鉤乃一念無明、一念不覺;鎖則二、三(三心二意)……沉迷下去已。
常汩汩於塵勞,但茫茫於歲月。但=只=直=啻=第=僅……,一聲之轉。只=第=唯,一韻之轉。聲音變化的關係:ㄓzh.ㄔch.ㄕsh→ㄉd.ㄊt.ㄋn·字形結構兼音義。
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
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
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應念頓消:念,(一)念,添字還原。應一念無明之一念所起之(即)時;即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頓則不遲也。故「應念」對下句「即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俾=使。

又極樂求生,全憑發願仰勞法眾異口同音,敬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

上來懺悔發願已竟:竟,單字想複詞:有志者事竟成未竟之志、畢竟的竟。

亡靈(某)當知,夫淨土之為教也,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既然如是,則豈需「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耶?

信者,有西方淨土,心。
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佛。
我等眾生有往生之分。眾生。
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佛、眾生。
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心。
如是信者,是為。究竟=畢竟;如是=如此。已見。

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倒序重組:其信不成。

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單字想複詞:心開意解、開士、開悟的開。方便,倒序重組,便方。方,方法;便,便利。∴方便,便利的方法。單字想複詞。假借,同義複詞。不假=不借由。單字想複詞,不假他人之手的不假。都=全。全都,同義複詞。∴都攝=全攝=總攝。自得,自然得到。單字想複詞。

《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行者,是名正行。行者,做的。如是行者=如此(去)做的(話、情形)。者=的,字形結構兼音義·同音通假·聲音變化的關係:ㄓzh.ㄔch.ㄕsh→ㄉd.ㄊt.ㄋn。∴文言的「者」即白話的「的、地、底」。如死者,即「死的(人)」;記者,即「記錄的(人)」;筆者,即「執筆的(人)」;魔鬼終結者,即終結的(人、機器人)……。

行而無願,即不成其行。願者,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昨晚所書忘了刷新頁面,全都沒了。摘要言之,愚於國師諸開示略無間然,甚至每每服膺;唯於此「願者」之句,不得不大發微辭。蓋國師此處偷懶敷衍之兩句、乃致嚴重誤解,可能即為造成 恩師後面對「大願王塵塵契會」之剌謬誤讀之根源也。詳該處解故及《講記》註解。蓋此「願」者,但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就是了,只是真信切願的願罷了,一如蕅益大師所云者;怎麼會是「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才是大願呢?不但此二句寥寥無幾,敷衍太過,且曲解彌陀本願,其謗佛謗法之罪豈輕?法藏比丘所發之四十八願,有說要求往生者,要與我的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我才接引嗎?並沒有!那怎麼可以如是解說呢?真如國師所示,請問幾人、幾個具縛凡夫、業深俗子、障重眾生做得到呢?這樣的「大願」才算是「願」的話,那淨土還能算是徑中徑又徑的易行道嗎?難不成要每個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要再發一次四十八願,都要再建造一個極樂世界才得往生,才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應嗎?通嗎?何況四十八願本是法藏比丘為創造超出一切諸佛之上殊勝純淨的國土所發的無上誓願,才堪稱作願王,還須累積多少劫無上的功德,才得以圓滿,焉能以此超乎尋常這麼不可思議得多的絕高標準來要求一切求生的凡夫眾生?迺爾國師/主法,如是開示,豈得心安?豈能適用在「來臨座下恭聆妙法一心受度」的亡靈切身及其世界之中?國師這裡超乎尋常、太犯規地演出,無怪乎 恩師於末後會荒腔走板到自得其樂地演義成願願都要記得清楚明白,要落實在一切時一切處、實際生活中了,活像一部古史小說,傳奇小曲,說得嗨翻,樂在其中,不能自已。渾不知其所道、所宣早與彌陀大願相悖剌謬不然者夫。予豈好辯哉?予得已哉?

蓋國師此「應」,當謂吾(與會者)行人之修行心念、心願(欲)要與48願相應,是彌陀有此感,吾人要有所回應(即願欲往生,願欲不墮惡道,願欲得阿惟越致菩薩、紫磨真金色身、諸神通……,如48願所稱者),這樣感應道交才能相應,才得蒙佛接引。是在因地修行願欲上說,不是說要發類似的願與48願願願相應。層面整體動態觀。然此說亦未完全妥貼。因為48願有針對不同根器、環境下之眾生乃至菩薩而發(感)者,並非某一修行淨土、願欲往生者皆適用;即不可能願願皆能與之相(感)應。故即便如此回護調停,國師此「願願相應」之說,仍有語病,仍屬過急推廣,得意忘形、發揮過頭之謬故也。

國師這裡對「願」之開示當予改寫才好、才行!改寫內容當開示諸如大眾如何發願欲生才如法,才能與彌陀及其所願相應,而此願如何才真切,才純粹,才堅固。怎樣的願力,方屬合格。……等等。相信諸如蕅益大師等古德,於此已多所闡述已。可取其精當切要者來,抽換國師此文此二句(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云。

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今爾亡靈當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一念不落二、三。「能舉起一念……按定六字洪名……」,坐斷六根。
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此猶前所云月未嘗不明、花未曾不開也,花正開、月正明也。此正其「能」也。

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添字還原。

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


第二時

靈知心: 「法性湛然者,靈明湛寂,玄妙真常」的「法性」、「一念違真,六根逐妄」的「真」、「捨妄歸真」的「真」,……以上均為「靈知心」也。抽換字面、換句話說、搞文字遊戲爾。鄙名「守真」,亦然也。


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以「人人本具」家珍故,以「法性湛然者,靈明湛寂,元妙真常。箇箇不無,人人本具。只因最初不覺,忽爾動心;認妄為真,迷己逐物。」故,「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故。

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時。

管取:即「管得」。取得,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之乎者,單字想複詞:即「之乎者也」,為作偈語而省略。添字還原。猶白話云「點點點」,還囉嗦、囉哩囉嗦(囉哩囉唆)什麼。(嗦=唆,字形結構換聲符耳:索⇔夋。)那堪更欲之乎者,即「怎麼還想要點點點的」。(那堪=怎麼能忍受;更欲=還想要;更=還)。沒了,單字想複詞:沒完沒了

原夫徧十方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盡大地是清泰故鄉,華笑鳥啼,如鏡照鏡。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似空合空,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如鏡照鏡。此二句均為錯綜句法互文見義者。謂山光水色、華笑鳥啼均如鏡照鏡、似空合空。鏡照鏡則重重無盡,且均是幻像重疊不盡,此如空合空,空幻相融無盡,空合於空中(合,融合、集合、合體、嵌合、聚合、會合、化合……之合,單字想複詞),猶鏡照鏡之照。鏡像中復有鏡像,猶此空相中復更有空相也。
此華、鳥、山、水,均是指十方、大地,而以與極樂世界相比況也。唯極樂世界似無「山」(「寬廣平正,不可限極」)。然此既云:遍十方是、盡大地是,則蓋謂十方、大地一切物本如極樂世界一切也,殊無二致。故後云「自是不歸」,歸,歸心也。一心回轉,則十方、大地盡是無疑矣。以水、華、鳥,尤為西方極樂世界之特色尤物,故舉以為親切對應者。 恩師於「華笑鳥啼」謂「是形容自在快樂的樣子」(頁902),愚以為失之膚淺,非正鵠也。

自是不歸歸便得:斷句:自是不歸,歸便得。

五湖煙景有誰爭:倒序重組: 有誰爭五湖煙景?五湖,只是文學語言之形容詞爾。煙景,「風景」之代換詞、換句話說罷了。

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委。2單字想複詞(九陽神功第2招,以下以數字2表示,餘同不贅):委身、委託、委任、委員的委。

許,許諾、允許、應許的許。謂此臂惟獨許委予行人也。倒序重組。

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白毫稱白玉毫者,亦添「玉」字文學化耳。為湊足七字故也。

黃金以下至此亦互文見義,不須如 恩師那樣分兩邊解也。言臂、言毫,但舉其一端分說、再說而重複強調爾。

所以道: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恩師於「光」釋為「光影」甚佳,單字想複詞;光景=光影→景→風景、景色、景物……,字形結構換部首耳。

恩師既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萬法」對「諸緣」,則豈不知「性曉」即「心光」之換句話說耳?固不宜以唯識所變釋此句也。明曉、曉明,曉原為晨曉。二句仍是互文,謂諸緣萬法均是性曉心光之映射映現爾。曉、光,抽換字面耳。

二句實即後第三時「縱橫萬法,圓裹一心」之換句話說耳。

了,了解,了悟,明瞭(了)。

即今現前眾等,繫念第二時佛事,且「了」之一句,如何舉揚?

「了」之一句,謂前「只要今日了」此一句。

舉,揭,揭露,揭曉,揭底。揚,闡揚。

揭竿起義,即舉竿起義。

瑠璃池上懸明月,菡萏華閒戲水禽。亦「誰知萬丈紅塵裏,菡萏華開月正明。」「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不因還未生極樂、還未成佛而有所減損也。依然「瑠璃池上」「懸」著「明月」,「菡萏華閒」「戲」有「水禽」。

前云「山光水色」,此改成月光水色罷了。「華笑鳥啼」,此則具指為菡萏與水禽已(不言空中鳥而言水鳥,亦為行文便之文學語言爾)。二句仍呼應前頭「徧十方、盡大地」也。蓋首尾呼應,以作「舉揚」之解。謂本來盡是極樂世界,只因迷了才有非極樂世界。自是不歸歸便得,歸了便又得此華笑鳥啼如鏡照鏡之明月七寶池已。(極樂世界亦無「月」,如前無「山」。均係文學語言行文時映襯所需故爾) 恩師所解偏失矣。


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與青黃。即「一舉念,一華開,挹露迎風,香浮玉沼;一馳情,一果熟,含煙對日,影落金園。經行坐臥在其中,游戲逍遙非分外。得佛(西方聖眾)受用,徹法源底。」

赤白與青黃,脫自《阿彌陀經》中四色花。末二句謂歸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於蓮池中化生也。前二句是因,後二句是果。第一句是因,第二句是果。「歸」字扣前文「自是不歸歸便得」之「歸」義,遙相呼應。

是=此。將心念即將佛念(即念佛)。

教中道: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爾,如此。「然」亦「爾」。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抽換字面耳。

惟,發語辭,亦有「只」之義。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與佛亦是如此。佛與眾生(也是)如此。添字還原。是,此;也有是不是之「是」義。

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曰靈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亂、歷三際以靡遷

三際,過、現、未來。當然包括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即猶業隨身,不因死中絕)。

混千差而不亂,即千差萬亂來混亂也不能差亂(混亂)之。即怎麼干擾也不能干擾到它、擾亂到它、改變到它、動搖到它……,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此猶雲天外之日月,不為雲霓、地球遮覆而損蝕盈虧也;淤泥中之蓮藕,不因沉埋其中而染汙其內也。亦如鏡、珠上之塵染,並不壞鏡、珠映現色像之性能。

斯乃將「混亂」一詞拆開來活用罷了。謂(歷)千差而不混亂,(歷)三際而(以=而,辭賦中常交替來用)不遷歷。經歷,即有所改變,至少是時間、空間上的改變。當然也可以「混⇌歷,不亂⇌靡遷」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都只是抽換字面、換句話說之文學把戲爾。

經得起考驗的意思,猶以紫金、金來喻不變者爾。

恩師於此「混」作「融合、交融」,至乃以「千差」言「一切眾生」(頁918),其義安乎?

炳然獨照,卓爾不羣。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即歷三際(世)以靡遷。
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即「誰知萬丈紅塵裏,菡萏華開月正明。」「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驪珠、桂輪,靈知心之喻依耳。居涅槃岸,即到彼岸、登彼岸了,成佛證果了。處生死流則猶為凡夫,還在迷中。不管是迷是悟,皆不為之變質,仍然獨耀、孤朗不息不異。獨、孤、卓、不群均言其獨特不為任何物境外事所干誤擾亂侵害變質也。仍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之意。自性之自,言其不動之本來性質狀態;靈知心之靈知,言其性能能起之作用。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居⇌處;居處,同義複詞。抽換字面耳。

諸佛悟之,假名惟心
眾生迷之,便成妄識
惟=唯,字形結構換部首耳∴惟心=唯心;一切唯心造。妄識=情識。超情離見的情見也即情識。見識,同義複詞。均是抽換字面耳。

是以
佛即眾生
眾生即佛
是以=所以=因此=為此=因為這個(緣故)。是=所,指示代名詞,作為「以(因、為)」的受詞。以=因。是=所=此。因為,同義複詞。是以、所以,倒序重組來讀,即「因此」。

心外無佛,亦無眾生
唯迷、悟之有間,
故凡、聖而逈異。
添字還原:唯(因)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有)逈異。

間,間隔,隔,隔閡。→差異。

迥=逈,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

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位一體。

永嘉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既然如是,既然如是=既已如此。

則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現在,斷句+單字想複詞+添字還原:現在(正)在。

總不出
唯心淨土
本性彌陀也。
倒序重組+添字還原:淨土唯(在)心,彌陀本(是)性。

或添字還原:唯心(是)淨土,本性(即)彌陀也。

由是而知,即今現前亡過(某)
其生也蓮華朵朵,
其歿也行樹重重

無一時不達蓮邦,
無一念不依慈父。
謂既已是亡靈,則您們生前也早就是佛性本具,蓮花朵朵,在極樂世界也早有因緣,只要「歸便得」。今既已亡殁了,那「一念迴光而易往」,更是行樹重重,「蓮花國裡人」了。

蓮華、行樹,皆極樂世界物。此猶云「豈知萬丈紅塵裡,菡萏華開月正明」(詳前)也。

既然不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是如此、不論是在迷還是已悟殊無歧異,則就是時刻時刻無不在極樂蓮邦,無不親近彌陀慈父了。只是自己「聞斯法要,信受奉行」前,渾然不自知耳。

生、歿(亡),也只是文學語言之方便行文爾。

「無一時不達蓮邦,無一念不依慈父」二句與第三時所開示「一舉念,一華開……;一馳情,一果熟……。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如同一轍。蓋三時多有重複呼應者,讀者當會之!

審如是,且道離此心、佛、眾生外,別有商量處也無?

審如是,已詳前。且,且慢的且=請,猶將進酒的將(ㄑㄧㄤ);或姑且、暫且的且。單字想複詞。且道,且(請)(您試著)說說。也無=也沒。無=沒,同音通假·字形結構兼音義·聲音變化的關係·九陽神功第3招。倒序重組:別有無商量處也?

大圓鏡裏絕纖埃,碧藕華中有聖胎。即「二六時內,凡、聖同途。」

添字還原:(因為、只要)大圓鏡裏絕(了)纖埃,(所以)碧藕華中(才有、就)有聖胎。而大圓鏡裡本來就無纖毫的塵埃,只是「一念違真,六根逐妄,……由茲三業,鉤鎖妄緣」,只要「一念迴光而易往」,「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自然碧藕華中有(生、化生)聖胎。碧藕,只是文學語言。反正就是在說(形容)蓮花化生(科學語言)就是了。「蓮花化生」才是要表述的科學語言,餘俱是文飾用的形容詞罷了。

大圓鏡,亦文學語言,比喻靈知心真心自心自性本性罷了。

遙望金沙池沼外,寶光常照玉樓臺。二句即「黃金臂晝夜常垂,白玉毫古今不昧」、「其生也蓮華朵朵,其歿也行樹重重」,不因迷、悟而有間也。不管我們是迷、是悟,寶光都常照在玉樓臺、金沙池上,皆極樂世界之物。皆是文學語言,不必拘執與前碧藕等物不同,總為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化身罷了。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大」形容詞、文學語言耳,為湊齊五字耳;亦有強調之意耳。歸依誰?承前省略,「阿彌陀(佛)」也。歸依阿彌陀佛即南無阿彌陀佛。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聞皆精進」二句即「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之濃縮耳。至心,添字還原:至(誠)心。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了生脫死的了。前有「了之一句,如何舉揚」之「了」。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了、度。亦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心經》:「度一切苦厄」,單字想複詞。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生死事大。

恩師於此添字還原謂如佛度一切眾生(頁938),亦佳!如末學每次上供均繫念:「一定要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才能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圓滿無上菩提,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哦!」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四句亦懺悔發願之發願處之四句(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濃縮耳。

虗空有盡,我願無窮。虗=虛,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覺海虛空起」,虛空本無,乃一念違真故起於覺海之中,當然有盡時。我願既發自真心,則常樂我淨,真心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當然無窮。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添字還原:悟無生(法、得證無生忍)。(與)不退菩薩(們)為伴侶。作為,同義複詞。上品蓮華為父母,只是蓮花化生之換句話說耳。即以蓮花生我之意。

法寶實難量,量,可以是估量其數量。也可以是評量其價值。七星大法·不要死在一點上,永遠注意對立面·層面整體動態觀·精神vs物質+九陽神功第9招·對錯問題,回到二作。故聯合國也有世界文化(精神)遺產之名。

實,實在。量,估量、數量、衡量…。單字想複詞。

恩師謂(頁942)為度量、思量,亦然。不要死在一點上,永遠注意對立面·七星大法·層面整體動態觀·精神vs物質。

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𪻱。𪻱字不韻。𪻱=函,字形結構換部首·九陽神功第3招耳。琳琅滿目之琅,單字想複詞·九陽神功第2招。

海,海量的海。單字想複詞。而既是龍宮,也可指藏在海中。如海葬即葬在海中。

玉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都是文學語言,修飾語、形容詞耳。言琅𪻱(經典)之軸與條之精美,以玉、霞修飾耳。其字是金粉所書者。而在架上排列起來,似秋雁成行。添字還原+找對主詞對象(所修飾的對象)。即這裡都是暗喻,只留喻依(秋雁),還原其喻詞、喻體即可。軸、條、字(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可為借代其喻體-經典圖書也。

恩師在這裡謂「似排秋雁」之喻體是書紙上之文字(頁945),亦可,以其承前「金寫字」而言故也。對錯問題,回到二作。而亦承「軸、條」而言,故亦可雙關於書本書函書卷本身。

昔因三藏取來唐,萬古為敷揚。敷,敷衍其義。揚,宣揚,闡揚。單字想複詞。

蓋聞虗而有鳴荅之聲,寂而無形影之相。添字還原:(雖、因)虛而(能)有鳴答之聲。倒序重組:答鳴之聲。答應鳴聲的回聲。荅=答,字形結構換部首耳。

恩師解此荒腔走板(頁946-947)。此蓋謂如山谷因其空虛(空谷,故下文言「谷響」)故能有應答之聲。若山谷不虛,則無法有此作用也。

然谷響自然,非呼之而不答;佛身無作,非扣之而不彰。如叩鐘然。扣=叩,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咱們不想學,佛菩薩不勉強。

添字還原:(就像)谷響自然,非呼之而不答(一樣);佛身(也是)無作,非扣之而不彰。前為喻依,後為喻體。

上來啟建第二時繫念佛事已圓。如上殊勳,投入如來大願海中。出生功德,耑為亡靈(某)洗除業垢,增長善根,捨此報緣,往生淨土。功勳,同義複詞。殊勳即勝功。功,功德。殊勝、特殊,同義複詞。出生,斷句:出、生,出娑婆,生極樂。

業垢,垢則本無有,滌淨還原即罷;善根,根則本自具,善養優護自成。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耑=專,同音通假·字形結構兼音義·九陽神功第3招,抽換字面耳。

但念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但,但是。但=然(而)。想念,同義複詞。想→想到。單字想複詞。但=只→只是。

無始,時間既是人類的錯覺,就明白為何言無始了。此就聖諦義上說無始也。

生巨海,逐識浪以高低;雲點太清,任情風而人我。高低、人我(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就有分別(心),高低就失去了平等(心)。

「點」从「黑」,此其本義,汙也。點染。太清(清泰故鄉之清,清泰故鄉之泰,泰=太);此處指天空,以天空與雲朵為喻依。

逐=任=隨,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於是循環諸趣,流轉四生。業海茫茫,罪山岌岌,匪憑發露,曷遂消除?匪=非,字形結構換部首(○⇌匚)耳。曷=何,如何,怎麼。遂=就=便=即。

發露:發,揭發。露,暴露。單字想複詞。

懺摩已往,發願當來。再勞法眾至心懺悔發願。懺摩即懺悔,一為梵譯,一為梵華合譯。

已往=以往∵已=以。又,已,已然、已經(過去)。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第一時初來乍到,故為求懺悔。第二時已入佛門,先悔障道因緣,故一切罪障皆懺悔。第三時,則由此果(罪障)而溯因,故拔其根本,也呼應六根圓淨、群業頓空之旨,故是「一切罪根」,連根拔起。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上來懺悔發願已竟,單字想複詞:未竟之志、有志者事竟成之竟,終也,究竟之竟。究竟、終究,同義複詞。

具行猶人具眼目,願如日月燈光明。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此行、願,乃與第一時所開示者「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遙相呼應。 恩師於此又失之。

是以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虗設,以不順佛故。今爾亡靈當知此意。由此不提「信」,可見信已足;而云「具行」。故第一時求懺悔,此則「行(皆)」懺悔。而第三時三具足,故只剩罪根皆懺悔了。罪根即一念違真六根逐妄,此一違真之根本念(一念無明)。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倒序重組:同願往西方九品蓮邦。

也可以讀成「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謂九品蓮邦是阿彌陀佛成就的,所以我們(與會者)同願往西方。

第三時

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迷、悟自疎、親。休將迷悟自疎親: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直下承當。當仁不讓。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休,不要。將,把。自,妄自菲薄的自。不要依自己的意思把迷和悟分隔開來,以為我是迷之凡夫,和悟的佛菩薩或西方聖眾差太遠,我做不到。其實和佛菩薩或西方聖眾卻是如此地親近的。不要說我做不到,我做不來,我不是佛,我和佛差太遠、太多。

何啻十萬餘程不隔塵,即極樂世界之四土亦不隔塵。

十萬餘(的遠)程,所隔距離不到一個微塵。
十萬餘(的遠)程,其實是隔不到一粒微塵。

剎那念盡恒沙佛,便是蓮華國裏人。二句言何故此方與極樂不隔塵,何故吾凡與佛菩薩並不疎而卻親。疎=疏,字形結構換聲符(束⇌㐬)耳。

阿彌陀佛表一切諸佛,為每一尊佛的共名仝號(每一尊佛都是無量覺),且為十方一切恆河沙數諸佛所護念者,故一聲阿彌陀佛,即能剎那念盡恒沙佛。

裏=裡。字形結構換部件(里)位置耳。

「剎那念盡恒沙佛,便是蓮華國裏人。」豈還須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豈不多此一舉、畫蛇添足、自作聰明、聰明過頭、聰明反被聰明誤?

合塵背覺,栽荊棘於七寶園林;
捨妄歸真。列珠網於四生門戶。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九陽神功第6招。

合塵背覺,與塵合,與覺背。七寶園林,呼應後面「一舉念,一華花……一馳情,一果熟……經行坐臥在其中,……」前面「豈知萬丈紅塵裡,菡萏華開月正明」。真心本性,本無喪失。只是自栽荊棘,於家珍裡。荊棘相對於寶樹(林,七寶樹),以植物之價值相對比。

珠網,帝網珠。「列珠網於四生門戶」即「寶網交羅,度亡靈出愛河」。

縱橫萬法,圓裹一心,非思量處;圓裹,猶前言「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圓裹、圓括無遺。添字還原:圓裹(於)一心(真心、自心)(中)。倒序重組:一心圓裹縱橫萬法,一心圓裹萬法縱橫。縱橫,只是「萬法」之修飾語耳。 恩師將縱橫作時空解(頁960),亦可。

《楞嚴經》:「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非思量處,即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坐斷六根,無造作時。坐鎮的坐。斷絕,同義複詞。坐斷即坐絕(了),故有佔住、霸佔之義。六根被阿彌陀佛佔位了,自然雜念妄想無從得便。

添字還原:阿彌陀佛坐斷(占住佔住)六根,(故六根)無造作(的)時(候、機→機會)。

清泰故鄉,橫吞八極。清泰故鄉本來就是橫吞八極的,只是迷了,妄了,才有分別,如時間、空間之隔閡(十萬餘程不隔塵)。
破羣昏如杲日麗天,
麗,附麗的麗,單字想複詞。杲日麗天,即高陽在天、日中當天、日在中天。
療眾病如善見神藥添字還原:(阿彌陀佛)破羣昏如杲日麗天,(阿彌陀佛)療眾病如善見神藥。承前承後省略故。

這裡上下文、前後文是說稱念阿彌陀佛,無造作時後,則一切處皆是清泰故鄉,即「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到了這樣的程度、境界,則就能夠「破群昏如杲日麗天,療眾病如善見神藥」了。

所以云,一稱阿彌陀佛名號,能滅八萬億劫生死眾苦。利益如是,豈譬喻言說之可及乎?不可及,即不可以譬喻言說之也。再怎麼巧妙的譬喻言說,(怎麼談)也談不到也。

只如即今繫念,第三時佛事,且道,現前眾等,同聲相應一句,如何指陳只如,但像。只=但。如=像。即今=現在(在做第三時佛事)。

倒序重組:現前眾等,且道,同聲相應,如何指陳一句?一句,清淨句、末後句,即「阿彌陀佛」此句佛號。

應,單字想複詞,答應,回應。指陳,斷句+單字想複詞:指,指明,指出,指示(指明示出),指點,指導。陳,陳述,陳列。

一從佛向舌根念,
不覺華隨足底生。
則還需「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嗎?

華,蓮花。足底生蓮花(實則蓮臺,即阿彌陀佛持以來接我之蓮花蓮臺)。不覺,言其專志無求也,但一心念去,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六根逐妄)。

一,一旦。一心一意的一。一從,一旦讓,一旦經過,全心致意。
一從=一隨(隨從,同義複詞)=一任(參見《漢語大詞典》「完全聽任」之義及其書證)→只要。
斷句:佛向舌根念,倒序重組+添字還原:向舌根念佛(去)。 恩師於此謬解之極,不諳文法(頁970/976),萬不可盲從!「佛向舌根念」,乃賓語(佛,作為「念」之賓語受詞)置前耳,即前第一時所開示「與大眾舌根、普同運轉根本法輪」之換句話說耳。上下文、前後文。即「但將此佛號向舌根念去」之意耳。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九陽神功第六招:一從⇔不覺。向⇌隨。舌根⇌足底。念⇌生。∴佛⇔花。怎麼會是「佛向」絕句呢?那麼不就要讀成「華隨」句絕了嗎?仁慧法師所略釋者(一句佛號才從口邊念,不覺蓮花已在足底生起。)才是也。
既然佛菩薩都是足底踩蓮,則此句花隨足底生即成佛之喻耳。

打破虛空笑滿腮打破即看破。七星大法·不要死在一點上永遠註意對立面·五官會通。滿腮即滿臉,借代;即滿身(全身、通體,2單字想複詞:通體舒暢)、滿心,五官會通。

笑滿腮,即滿臉(腮)笑容、臉(腮)上掛滿了笑容,笑得合不攏嘴。

虛空,對應一開始的「覺海『虛空』起」。此則已能打破看破此起之妄心情識所變現之虛空妄相了。打破⇔看破,七星大法·五官會通(手⇔眼⇔心,心手相連)。

玲瓏寶藏豁然開。玲瓏,但是文學語言之修飾詞罷了。寶藏,不言而喻自家珍。自家珍,不自知,久蒙塵,久壓箱,久束之高閣,今終於恢復、發現、取出、重拾。

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該備之該。該備、完備,同義複詞。完,完畢,完全,同義複詞。完則全然無遺,畢則畢竟無漏。

饒,饒過你就是隨便你,饒有。謂即使要追到空劫以前,或任你到了空劫發生之前,也不能出六字洪名之外。六字洪名也能夠包括而有餘裕。

直饒=即使、即便、縱然、就算、盡管儘管、儘是。(可見 恩師不及查檢漢語大詞典》也。即《藏經》之中亦俯拾即是「直饒」二字……(詳《漢籍全文資料庫》)。殘念!無根之談所以可畏者,誠敬之可敬也。阿彌陀佛)

斷句+單字想複詞:「劫生」。不是「生前」。空劫生前,空劫發生之前。
添字還原:空劫生前,空劫(之後、再)生(成之)前。成、住、壞、空。即「空」與「成」二劫之間。如此一該,則無所斷續已。

畢竟=究竟,謂無遺漏。

謂六字洪名可該備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萬象諸法而無遺,蓋「縱橫萬法,圓裹一心」故,「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故,故「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故,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故,即「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舉起一聲佛名」「剎那(即可)念盡恒沙佛」而得「大願王塵塵契會」之義旨。當不僅止於 恩師所謂之法門頁975/981而已矣。

古人道: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以一心不能二用,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佛遺教經》)故也。
亂的心念,不得不轉佛念。
西天有寶,名曰清珠。謂此珠、投入濁水中,入水一寸,則一寸之濁水即便清潔。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而澄湛。澄湛,單字想複詞+倒序重組·九陽神功第2+4招:湛然澄清。
當知
清珠者,喻念佛之淨念也;
濁水者,喻襍亂之妄心也。當妄心襍亂之頃,襍=雜,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位置耳。(𠅃=衤(衣);集=隹+木)

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按定,按住,定住。倒序重組:一出口,一入耳。添字還原:一(旦)出口,一(即)入耳。

一一,一聲聲六字洪名。

則此襍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念佛之人,須要
信心懇切,
正因凜然
信心懇切,自然正因凜然(不疑)。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凜然⇌懇切。
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累劫累世。生生世世。逝者已矣。昨非。命運。現境。困境。沉溺。頭出頭沒伊於胡底。苦海無涯。還玩不膩。回首過去。留戀過去。你煩不煩啊。enough, too much. I can't take it anymore.
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
今生今世。這一生這一世。來者可追。今是。機會。前程。解脫。出離。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回頭是岸。受夠了哦。展望將來。把握現在。離我遠一點。Leave me alone.

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七星大法+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九陽神功第6招:重、深深重,同義複詞。
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七星大法·五官會通:見(眼)→思(心)。
太阿劍,橫按當軒;
如大火輪,星騰𦦨熾。
熱騰騰的騰,單字想複詞。星火燎原的星。(𦦨)=焰(熖),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此喻若有來源,疑脫自田單火牛車之事;然《藏經》中已有「大火輪」語(詳《漢籍全文資料庫》),何故 恩師隻字未提(頁988/994
萬物
攖之則燎,
難攖其鋒的攖。單字想複詞。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攖⇔觸。
觸之則傷。傷,不必是人受傷。凡物有損壞,均可謂傷。

直至
一心不亂,

能、所兩忘。與「不涉證、修」句呼應。添字還原:能(念)、所(念)兩者均忘,所證、所修,不沾一邊。
到家之說不容再舉,「舉揚」的舉。單字想複詞。舉=提。提舉,同義複詞。家珍的家;與「清泰故鄉」之「故鄉」呼應。到則未曾到,只是自家珍,妄盡還源爾。即天衣義懷禪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意也。
捷逕之詞何勞挂齒。可謂
證修行之神術,
超方便之正途;
破死生蟄戶之雷霆,
燭迷妄幽衢之日月。
幽暗,同義複詞。幽即暗路。通衢大道,,不會是小路, 恩師失之頁991/997

今宵三時繫念佛事將圓,亡靈(某)承茲上善、決定往生!茲=這=此,代詞,乃指此繫念所行之功課、功德。

且道一念未萌以前,還有者箇消息也無?現前一念,本自圓常。」

一念,呼應前文之「能舉起一念」之「一念」。者=這,同音通假·字形結構兼音義·聲調不重要·九陽神功第3招。箇=個,字形結構換部首(𥫗(竹)⇌亻(人))∴者箇=這個。無=沒;也無=也沒。聲音變化的關係·九陽神功第3招·字形結構兼音義。

是心空寂念何依,故國云歸孰未歸。花外玉雞啼曉日,遠迎新佛奉慈威。慈威,慈尊之威神。單字想複詞。新佛指念佛往生成功的眾生。雞,鳥(《阿彌陀經》中「是諸眾鳥」),置換爾。日,極樂世界所無,文學語言耳。故國=(清泰)故鄉=家。亦置換變換使用爾。是心,此心。是心空寂,即覺海。念何依,則虛空本無,依憑什麼生起虛空?呼應一開始的「覺海虛空起」,作對照。一念無明,「一念違真」,故虛空生起。念頭失去了依靠,空寂光常照,即不復起心動念矣。

一心就是一心,無有二心、二念。故念已非心。心是真心,念即妄念。

故國云歸,猶第二時所開示:「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

倒序重組+添字還原:花外玉雞(在)曉日(時分)啼。

花外玉雞啼曉日, 恩師所解亦好(頁995/1001),然愚以為「曉日」乃「新生」,「新的一天」到來,極樂世界的「新生」,不復六道輪迴十法界的老居民了。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念佛臨終見寶臺,寶幡、寶葢滿空排。彌陀、勢至、觀音等,合掌相隨歸去來斷句:歸去來,單字想複詞:歸去來兮歸去來,來與兮同是語尾助詞,相當於白話的「了」。來、了雙聲通假,一聲之轉。

僧寶不思議,身披三事雲衣。雲,文學語言,如雲鬢之雲。取雲之形狀、質感言狀也。雲屏之雲乃雲母之雲,或即繪有雲彩者,不同。

浮盃過海剎那時,盃=杯,字形結構換部首(皿⇌木)。得 恩師啟蒙,原來是以神通表戒行。(頁1029/1035-1031

赴感應羣機。前句「浮盃過海剎那時」是此句的先決條件。戒行成就,才有資格、也才有能力「赴感應群機」也。前一句是因,此一句是果。

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此二句等於前二句再換個向來說,等於是重複強調僧寶之特性也。前句是果,後句是因。「堪作人天功德主」(赴感應羣機)是因為「堅持戒行無違」(浮盃過海剎那時)。

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添字還原+找對主詞受詞對象:我今稽首願(僧寶您們)遙知,(願僧寶您們)振錫杖提攜(我)。後「願、我」乃承前省略。

念佛既從心出,
結業豈屬外來?
須臾背念佛之心,
剎那即結業之所。今則眾等依憑教法,作三時繫念佛事。所集勝因,勝,殊勝,單字想複詞。

專為亡靈(某)決生淨土。自今
戒香馥郁,五分法身香,與起頭的戒定真香呼應。
慧炬營煌。
迷雲開而性天獨朗,
某日到東林寺(臺北靈巖山雙溪小築東林念佛堂),初入山門,見雨霽天藍,頓此感悟。
妄塵盡而心地廓通
諸根圓淨,
羣業頓空。
性天獨朗:獨特,同義複詞。獨朗即特(別)朗(晴朗、明朗)。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獨朗↔廓通。「廓」修飾「通」,「獨」修飾「朗」。

諸根圓淨,羣業頓空:捨識用根,自然業盡情空。以恢復靈知心,不復緣慮心作主人也。
恩師謂乃消業報,愚以為非也。此但言日後不再造業,以「眾等」既已能「依憑教法,作三時繫念佛事」,「自今」「戒香馥郁,慧炬營煌。迷雲開而性天獨朗,妄塵盡而心地廓通。」六根已然圓淨,故群業即不復再有也。(第一時既已「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矣,何況「自今……」,當然圓淨無遺已。) 恩師於此未顧前文、上下文、前後文而逕自發揮演義,殊不可取(頁1049/1055)!

一舉念,一華開,挹露迎風,香浮玉沼;
一馳情,一果熟,含煙對日,影落金園。
一舉念一花開,一馳情一果熟(以下文字只是虛寫,修飾此二實句,錦上添花之文學語言罷了,不具實指,別無意趣,但為奉承此二句作渲染、宣揚爾),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錯綜句法,互文見義,即一舉念、一馳情,便有一花開、一果熟,在極樂世界,種下往生正因,花開結果,花開見佛,即起心動念無不是佛,且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如黃念祖老居士大德云:

「念佛成片」也不容易呀,有的修行人哪,他還跟我說,現在還不能成片。我說都不管哪。大家要知道,「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真正信了這個淨土宗的道理,彌陀的這種大願,這些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們念佛就是以這個為因,就能得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這個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六信」都具足啊。而且我們不留戀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很懇切,你就是有信、有願,深具信願。深具信願就決定往生。因為深具信願必定會念,念了有妄想、沒妄想那是其次的問題,那是第二個問題。你能不能夠往生全在於頭一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這就是我們只要去主觀努力;你要是說我一定念到一點兒妄想都沒有,這個事兒不見得今生能做得到啊。那就到「事一心、理一心」了,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做不到沒有關係,你只要「一向專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但是你只要有信、有願,決定往生!(淨修捷要報恩談)

一舉念、一馳情,即起心動念。即一動念,一起心,一有念頭。都是阿彌陀佛。故下云大願王(即阿彌陀佛)塵塵契會。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都是極樂世界,都在常寂光土(四土不隔塵)。故下云常寂光處處現前。

花(華),念佛是因;果,成佛是果。始覺合本,本覺圓覺。

找對主詞:含煙對日,影落金園,均形容其「果」。挹露迎風,香浮玉沼,均形容其華開之容。

華開、果落,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添字還原:(只要)一舉念(即/如)一(蓮)華開(此華(花)就)挹露迎風(其)香(則)浮(滿、遍)玉沼;一(旦)馳情(即/如)一果熟(此果則)含煙對日,(身)影落(于)金園。金沙布地,故為金園。金園猶言安樂園之園。即極樂世界。謂起心動念不離極樂、一舉一動盡在安養也。極樂世界無日月(「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則此日謂彌陀超日月光也。玉沼,即「池底」之「池」也。池沼,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華(花)表因、修,果表證果,呼應前不涉證、修而不離證、修也。香浮玉沼,猶言莊嚴佛淨土也。玉沼乃極樂世界之池沼,其香(所修之因)浮玉沼,則莊嚴佛土也。「暗香浮動月黃昏之「」也,單字想複詞。
香,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五分法身香」「戒定真香」。
經行坐臥在其中,
游戲逍遙非分外。
因為一舉念、一馳情,都在六字洪名中,都在極樂金園內,故「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怎麼不如同已身在極樂世界呢,亦與「淨土即此方,十萬餘程不隔塵」等相應也。萬勿同 恩師等倫誤將此看成是極樂世界中的眾生生活即可。別忘了主人翁乃是現前被超薦渴望求生求哀懺悔發願之亡靈及眾等與會善信功德主齋主也。找對主詞對象+對錯問題,回到二作·九陽神功第8+9招。
這裡「遊戲逍遙」二句,但是說能暢遊其(極樂世界)中(即使還未往生也能),蓋「淨土即此方」「其(亡靈及與會眾等)生也蓮華朵朵,其歿也行樹重重。無一時不達蓮邦,無一念不依慈父」(第二時所開示)之效驗罷了。至此第三時即將圓滿之際,當然第二時的要更純熟,也自然當要達到了、完成了。(總不能還在混吧。要混乾脆就別做了,當然做也沒功德也有福德、也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結善緣也好啦)國師總是慈悲三復斯言,前後呼應,首尾貫串,諄諄教誨,教不倦也。千萬別像 恩師脫稿演出、說得開心、解得離譜到成了極樂世界眾生、甚且還從淨宗躍去禪宗了(頁1053/1059)。
得佛受用,添字還原:得佛(的)受(與)用;即受、用與佛相等。(=等覺?)就好像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得受用如他化自在天王(「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徹法源底。添字還原:徹法源(法)底。源、底通徹。源底,猶言源流源委也。源底,添字還原:源(與)底。也可以讀作「源(之)底」,就是最源頭;追根究柢之意也。通徹一切法來龍去脈、諸法實相也。
常寂光處處現前,
大願王塵塵契會。彌陀佛(是)大願王(彌陀大讚)。 恩師解成四十八願(頁1054/1060,失之。塵塵契會四十八願,通嗎? 要怎麼塵塵都能與四十八願契會呢?四十八願乃法藏比丘為建極樂世界所發,是有目的性的,如何與一切塵(物)契會?當然是阿彌陀佛法身遍一切處之意才是。故得塵塵均與阿彌陀佛本尊契會也。亦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之意。怎麼會是盡是大願呢?蓋 恩師為「大願」或「願」字遮眼故爾,卻忽略了本經最末的〈彌陀大讚〉早說明了「彌陀佛(是)大願王」了。
倒序重組:處處常寂光現前,塵塵契會大願王。
更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皆懺悔。為何第三時作「罪樓」?較第二時「罪障」有何不同?根,(自)性也,以啟下發願為「自性」故。∵「自今戒香馥郁,慧炬營煌。迷雲開而性天獨朗,妄塵盡而心地廓通。諸根圓淨,羣業頓空。一舉念,一華開,挹露迎風,香浮玉沼;一馳情,一果熟,含煙對日,影落金園。經行坐臥在其中,游戲逍遙非分外。得佛受用,徹法源底。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既自見性,當知根本。根本既得,「捨妄歸真」,罪根自散。

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為什麼第三時成了「自性」了?因為「迷雲開而性天獨朗,妄塵盡而心地廓通」了嘛!
還沒到這樣明心見性時功夫,作這樣的開示能有意義嗎?「來臨座下、一心受度」的眾亡靈及與會清眾不會鴨子聽雷?不會疑問,什麼是「自性」麼? :) 就是因為「性天獨朗」,無復雲遮,「捨妄歸真」,妄盡還源,所以此時說「自性」,「現前眾等」也才能領受「指陳」的嘛。否則不就是國師或主法者自己在對牛彈琴了? 恩師解此中峰三時繫念法事經文,每都無法前後照應、留意貫串,參考者當知其蔽而善解之,斯不負 恩師所期之「善學」者矣。

「自性」與「根」相應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都是「得佛受用,徹法源底」。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上來三時繫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勸導亡靈(某)懺除結業,發願往生。行、願既深,功無虗棄。惟願亡靈聞斯法要、信受奉行,從是從此=從是。是=此。
托質蓮胎,托蓮胎(之)質。倒序重組+添字還原。
永離業海。業海,與前起首的「覺海」對應。
直證阿鞞䟦致,
圓滿無上菩提。

彌陀佛,大願王,添字還原:彌陀佛(是)大願王。倒序重組:大願王(即)彌陀佛。
慈悲喜捨難量。難量他的慈悲喜捨。倒序重組+添字還原。他的慈悲喜捨(是很)難(估)量的。
眉閒常放白毫光,度眾生極樂邦。添字還原:度眾生(到/往生)極樂邦。倒序重組:(以)極樂邦(來)度眾生。(他創建了)極樂邦(來)度眾生。

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常」!常則無或斷之時。常樂我淨、真常之常。
八德池中蓮九品,八德池中(的)蓮(有)九品。
七寶妙樹成行。七寶妙樹成行(排列著、種植著)。
如來聖號若宣揚,接引往西方;
彌陀聖號若稱揚,同願往西方。

繫念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心。克紹箕裘的紹,興隆、隆盛的隆,單字想複詞。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為什麼嘛?為什麼第三時成了「自性」了?因為「迷雲開而性天獨朗,妄塵盡而心地廓通」了嘛!

還沒到這樣明心見性時功夫,作這樣的開示能有意義嗎?「來臨座下、一心受度」的眾亡靈及與會清眾不會疑問,什麼是「自性」啊? :) 就是因為性天獨朗,無復雲遮,所以此時說「自性」,「現前眾等」也才能領受「指陳」的嘛。

應跡西乾西乾即西天,以乾坤為天地故。2單字想複詞:朗朗乾坤、扭轉乾坤……。故乾即天,抽換字面爾。

楗椎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7%8A%8D%E6%A4%8E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15/08/13.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A%8D%E6%A4%8E/1063312

椎=槌,字形結構換聲符(九陽神功第3招·字形結構兼音義)耳。



感恩感恩讚歎讚歎南無阿彌陀佛



========

九陽神功+七星大法=降龍十八掌(文心雕龍的龍)

我如何解讀中文、語文、古文、文言文的方法與技巧 

講義下載:  

 (全部) 

https://1drv.ms/f/s!Ap2-JNk0W_CPoHd5JJyxGybeTuZB (全部) 

(九陽神功、九陰真經、十全大補丸示例) https://bit.ly/3wbz7wK

https://1drv.ms/p/s!Ap2-JNk0W_CP5HtHMaHCZ_Ph8W3h?e=Yt2iHQ


 (七星大法示例 ) https://bit.ly/3fjK7kB

https://1drv.ms/p/s!Ap2-JNk0W_CP5Hpc5hV_6pS1mTG8?e=JyUdzM



https://1drv.ms/i/s!Ap2-JNk0W_CPoS0g40Ac785RlGlH(七星大法 png原圖檔 ) 

http://bit.ly/2wBvWjb 

(解讀技巧與方法_上課用_孫守真字任真.pdf) 

  

  

字形結構兼音義:音變或聲變線索筆記-隨時想到隨時記,上課方便,逢源不欠 

https://1drv.ms/x/s!Ap2-JNk0W_CPxzewa0Zz0yPkuXzN


通假錯別字訂誤:

https://1drv.ms/x/s!Ap2-JNk0W_CPgaBMsFc1jAzia_qlgg?e=RYvMeJ

  

古文共欣賞(文言文學堂) 

https://www.facebook.com/ChineseAndMe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93351767427366

匿名留言可到: 

https://bit.ly/2WUnon2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