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降龍十八掌(九陽神功+七星大法)小試



  張耳者,大梁人也〈一〉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張耳嘗亡命〈二〉游外黃。〈三〉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四〉去抵父客。〈五〉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六〉張耳是時脫身游,孫守真按:脫逃,同義複詞。即前「亡命」也。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陳餘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數游趙苦陘。〈七〉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八〉

 〈一〉《索隱》:臣瓚云:「今陳留大梁城是也。」

 〈二〉《索隱》:晉灼曰:「命者,名也。謂脫名籍而逃。」崔浩曰:「亡,無也。命,名也。逃匿則削除名籍,故以逃為亡命。」

 〈三〉《索隱》:〈地理志〉屬陳留。

 〈四〉《集解》:徐廣曰:「一云『其夫亡』也。」

 〈五〉《集解》:如淳曰:「父時故賓客。」《索隱》:如淳曰:「抵,歸也,音丁禮反。」

 〈六〉《索隱》:謂女請父客為決絕其夫,而嫁之張耳。

 〈七〉《集解》:張晏曰:「苦陘,漢章帝改曰漢昌。」《索隱》:〈地理志〉屬中山。張晏曰:「章帝醜其名,改曰漢昌。」 《正義》:音郉。郉州唐昌縣。孫守真按:郉,原文似誤作「郱」(缺字:幷阝),若作「郱」則音不合已。

 〈八〉《索隱》:崔浩云:「言要齊生死,斷頸無悔。」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門〈一〉以自食。兩人相對。孫守真按:單字想複詞:對揚。里吏嘗有過笞陳餘,陳餘欲起,張耳躡之,〈二〉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餘之桑下而數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餘然之。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三〉孫守真按:即反客為主,做賊的喊抓賊。

 〈一〉《集解》:張晏曰:「監門,里正衞也。」

 〈二〉《集解》:徐廣曰:「一作『攝』。」

 〈三〉《索隱》:案:門者卽余、耳也。自以其名而號令里中,詐更別求也。


  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萬。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卽大喜。

  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複立楚社稷,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願將軍立為楚王也。」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孫守真按:添字還原+倒序重組:為自則樹黨,為秦則益敵也。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樹益。敵多則力分,與衆則兵彊。孫守真按:單字想複詞:黨與。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一〉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一〉《正義》:解,紀賣反。言天下諸侯見陳勝稱王王陳,皆解墮不相從也。

  陳餘乃復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桀及地形,願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一〉至諸縣,說其豪桀曰:〈二〉「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三〉,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四〉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鬭,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孫守真按:徵收、收集,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

 〈一〉《索隱》:案:酈食其云「白馬之津」,白馬是津渡,其地與黎陽對岸。

 〈二〉《集解》:鄧展曰:「至河北縣說之。」

 〈三〉《集解》:《漢書音義》曰:「嶺有五,因以為名,在交址界中也。」《索隱》:裴氏廣州記云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斯五嶺。

 〈四〉《集解》:《漢書音義》曰:「家家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

  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曰:〈一〉「竊聞公之將死,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范陽令曰:「何以吊之?」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二〉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孫守真按:施行,同義複詞。然則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侯畔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禍為福,在今矣。」

 〈一〉《集解》:漢《書》曰:「范陽令徐公」。

 〈二〉《集解》:徐廣曰:「倳音胾。」李奇曰:「東方人以物插地皆為倳。」

  范陽令乃使蒯通見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勝然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可乎?」武信君曰:「何謂也?」蒯通曰:「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陽少年亦方殺其令,自以城距君。君何不齎臣侯印,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使驅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卽喜矣,燕、趙城可毋戰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從其計,因使蒯通賜范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至邯鄲,張耳、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一〉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用其筴不以為將而以為校尉。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二〉不王無以塡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卽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閒不容息。」〈三〉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一〉《集解》:蘇林曰:「戲,地名。卻,兵退也。」《正義》:戲音羲。出驪山。

 〈二〉《集解》:晉灼曰:「介音戛。」瓚曰:「《方言》云介,特也。」

 〈三〉《索隱》:以言舉事不可失時,時幾之迅速,其閒不容一喘息頃也。

  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欲盡族武臣等家,而發兵擊趙。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然之,從其計,徙繫武臣等家宮中,封張耳子敖為成都君。


  陳王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張耳、陳餘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願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

  韓廣至燕,燕人因立廣為燕王。〈一〉趙王乃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閒出,為燕軍所得。燕將囚之,欲與分趙地半,乃歸王。使者往,燕輒殺之以求地。張耳、陳餘患之。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二〉「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餘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將見之,問燕將曰:「知臣何欲?」燕將曰:「若欲得趙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餘何如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趙養卒乃笑曰:「君未知此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棰〈三〉下趙數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豈欲為卿相終己邪?孫守真按:己=身;或為「已」之訛;已而、已矣,字形結構兼音義+單字想複詞。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顧其勢初定,未敢參分而王,且以少長先立武臣為王,以持趙心。今趙地已服,此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君乃囚趙王。此兩人名為求趙王,實欲燕殺之,此兩人分趙自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四〉孫守真按:挈=攜,字形結構換聲符?滅燕易矣。」燕將以為然,乃歸趙王,養卒為御而歸。

 〈一〉《集解》:徐廣曰:「九月也。」

 〈二〉《集解》:如淳曰:「冢,賤者也。《公羊傳》曰『冢役扈養』。」韋昭曰:「析薪為冢,炊烹為養。」晉灼曰:「以辭相告曰謝也。」 《索隱》:謂其同舍中之人也。《漢書》作「舍人」。

 〈三〉《集解》:張晏曰:「言其不用兵革,驅策而已也。」《索隱》:杖音丈。棰音之委反。

 〈四〉《集解》:徐廣曰:「〈平原君傳〉曰『事成執右券以責』也,券契義同耳。」

  李良已定常山,還報,趙王複使良略太原。至石邑,〈一〉秦兵塞井陘,未能前。秦將詐稱二世使人遺李良書,不封,〈二〉孫守真按:封書、封緘。單字想複詞。曰:「良嘗事我得顯幸。良誠能反趙為秦,赦良罪,貴良。」良得書,疑不信。乃還之邯鄲,益請兵。未至,道逢趙王姊出飲,從百餘騎。李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將,使騎謝李良。李良素貴,起,慚其從官。從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素出將軍下,今女兒乃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已得秦書,固欲反趙,未決,因此怒,遣人追殺王姊道中,乃遂將其兵襲邯鄲。邯鄲不知,竟殺武臣、邵騷。趙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者,以故得脫出。收其兵,得數萬人。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三〉獨立趙後,〈四〉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五〉立為趙王,居信都。〈六〉李良進兵擊陳餘,陳餘敗李良,李良走歸章邯。

 〈一〉《索隱》:〈地理志〉屬常山。

 〈二〉《集解》:張晏曰:「欲其漏洩,君臣相疑。」

 〈三〉《索隱》:案:羈旅勢弱,難以立功也。

 〈四〉《索隱》:謂獨有立六國趙王之後。

 〈五〉《集解》:徐廣曰:「正月也。音烏轄反。」駰案:張晏曰「趙之苗裔」。

 〈六〉《集解》:徐廣曰:「後項羽改曰襄國。」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黶、陳澤〈一〉往讓陳餘曰:「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張黶、陳澤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陳餘曰:「吾死顧以為無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張黶、陳澤先嘗秦軍,〈三〉孫守真按:嘗試,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至皆沒。

 〈一〉《正義》:音釋。

 〈二〉《正義》:十中冀一兩勝秦。

 〈三〉《索隱》:崔浩云:「嘗猶試。」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一〉孫守真按:單字想複詞+對錯問題,回到二作:引進也。章邯引兵解,孫守真按:單字想複詞+對錯問題,回到二作:引退也。添字還原。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閒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

 〈一〉《集解》:徐廣曰:「三年十二月也。」

  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陳餘怒曰:「張黶、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餘。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一〉豈以臣為重去將哉?」〈二〉孫守真按:去,單字想複詞,辭去、推掉。將,將軍,將職,將位。重,以……為重(為難辦到)。去將,辭去將職不幹。故下灑脫之。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餘起如廁。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三〉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四〉遂趨出。張耳遂收其兵。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餘、張耳遂有卻。孫守真按:卻=郤,字形結構換部首,=隙,字形結構換聲符耳。

 〈一〉《索隱》:望,怨責也。

 〈二〉《索隱》:案:重訓難也。或云重,惜也。

 〈三〉《索隱》:此辭出《國語》。

 〈四〉《正義》:言陳餘如廁還,亦怨望張耳不讓其印。


  趙王歇複居信都。張耳從項羽諸侯入關。漢元年二月,項羽立諸侯王,張耳雅游,〈一〉孫守真按:游說、交游,單字想複詞。雅,素,大,廣。雅游,即人面廣、人脈多也。交游,同義複詞。雅游=善交(廣朋)、多交(多友)。人多為之言,項羽亦素數聞張耳賢,乃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國。

 〈一〉《集解》:韋昭曰:「雅,素也。」《索隱》:鄭氏云「雅,故也」。韋昭云「雅,素也」。然素亦故也。故游,言慣游從,故多為人所稱譽。

  陳餘客多說項羽曰:「陳餘、張耳一體有功於趙。」項羽以陳餘不從入關,聞其在南皮,〈一〉卽以南皮旁三縣以封之,而徙趙王歇王代。〈二〉

 〈一〉《索隱》:〈地理志〉屬勃海。《正義》:故城在滄州南皮縣北四里也。

 〈二〉《集解》:徐廣曰:「都代縣。」

  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及齊王田榮畔楚,陳餘乃使夏說說〈一〉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捍蔽。」田榮欲樹黨於趙以反楚,乃遣兵從陳餘。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二〉而項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三〉甘公曰:〈四〉「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雖彊,後必屬漢。」故耳走漢。〈五〉漢王亦還定三秦,方圍章邯廢丘。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一〉《正義》:上「說」音悅,下式銳反。

 〈二〉《集解》:張晏曰:「漢王為布衣時,嘗從張耳游。」

 〈三〉《集解》:張晏曰:「羽旣彊盛,又為所立,是以狐疑莫知所往也。」

 〈四〉《集解》:文穎曰:「善說星者甘氏也。」《索隱》:〈天官書〉云齊甘公,〈藝文志〉云楚有甘公,齊楚不同。劉歆《七略》云「字逢,甘德」。《志林》云「甘公一名德」。

 〈五〉《集解》:徐廣曰:「二年十月也。」

  陳餘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漢二年,東擊楚,使使告趙,欲與俱。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孫守真按:先抓動詞·找對詞性+斷句:類。單字想複詞:類似。字彙詞彙能力:似===……持其頭遺陳餘。陳餘乃遣兵助漢。漢之敗於彭城西,陳餘亦復覺張耳不死,卽背漢。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一〉斬陳餘泜水上,〈二〉追殺趙王歇襄國。漢立張耳為趙王。〈三〉漢五年,張耳薨,謚為景王。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后。

 〈一〉《集解》:徐廣曰:「三年十月。」

 〈二〉《集解》:徐廣曰:「在常山。音遲,一音丁禮反。」《索隱》:徐廣音遲,蘇林音祇。晉灼音丁禮反,今俗呼此水則然。案:〈地理志〉音脂,則蘇音為得。郭景純注《山海經》云「泜水出常山中丘縣」。《正義》:在趙州贊皇縣界。

 〈三〉《集解》:徐廣曰:「四年十一月。」駰案:《漢書》「四年夏」。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一〉孫守真按:七星大法:韝蔽,文學語言,未必真是該物也。袒韝蔽應即猶云肉袒。自上食,孫守真按:先抓動詞:上,單字想複詞:奉上、上供。食,找對詞性:食物。禮甚卑,有子壻禮。高祖箕踞〈二〉詈,孫守真按:對錯問題,回到二作:沒過錯幹嘛一直罵?故愚以為此詈乃文學語言,若言頤指氣使爾。或甚者動輒得咎耳。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三〉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四〉說王曰:「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五〉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豪皆高祖力也。願君無復出口。」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汙王〈六〉為乎?孫守真按: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何乃……為,片語。倒序重組:何乃為汙王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一〉《集解》:徐廣曰:「韝者,臂捍也。」

 〈二〉《索隱》:崔浩云:「屈膝坐,其形如箕。」

 〈三〉《集解》:徐廣曰:「田叔傳云『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然則或宜言六十餘人。」

 〈四〉《集解》:孟康曰:「音如『潺湲』之『潺』。冀州人謂懦弱為孱。」韋昭曰:「仁謹貌。」《索隱》:案:服虔音鋤閒反,弱小貌也。小顏音仕連反。

 〈五〉《索隱》:案:小顏曰「嚙指以表至誠,為其約誓」。

 〈六〉《索隱》:蕭該音一故反。《說文》云:「汙,穢也。」

  漢八年,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一〉要之置廁。〈二〉上過欲宿,心動,孫守真按:跳動,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孫守真按:字形結構換部首。不宿而去。

 〈一〉《索隱》:謂於柏人縣館舍壁中著人,欲為變也。《正義》:柏人故城在郉州柏人縣西北十二里,卽高祖宿處也。

 〈二〉《集解》:韋昭曰:「為供置也。」《索隱》:文穎云:「置人廁壁中,以伺高祖也。」張晏云:「鑿壁空之,令人止中也。」今按:云「置廁」者,置人於複壁中,謂之置廁,廁者隱側之處,因以為言也。亦音側。

  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於是上皆幷逮捕趙王、貫高等。十餘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幷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轞車膠致,〈一〉與王詣長安。治張敖之罪。上乃詔趙羣臣賓客有敢從王皆族。貫高與客孟舒等十餘人,皆自髡鉗,為王家奴,從來。貫高至,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吏治榜笞數千,刺剟,〈二〉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孫守真按:復=覆,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單字想複詞:翻覆,同義複詞推翻、翻供。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廷尉以貫高事辭聞,孫守真按:先抓動詞·找對詞性:辭,名詞,單字想複詞:供辭。辭=詞,同音通假;一為會意造字,一個形聲造字耳。上曰:「壯士!誰知者,孫守真按:知識,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舊識、知交。以私問之。」〈三〉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為然諾者也。」孫守真按:侵=止,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侵然諾即食言。又「侵」,單字想複詞:侵蝕,同義複詞;蝕=食,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日食=日蝕。〇與下文「立然諾」之「立」對。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上下文、前後文。對錯問題,回到二作。上使泄公持節問之箯輿前。〈五〉仰視曰:「泄公邪?」泄公勞苦如生平驩,孫守真按:猶寒暄、噓寒問暖也。與語,問張王果有計謀不。高曰:「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以王易吾親哉!孫守真按:易:1.輕易,單字想複詞:以王為重,以親為輕。2.交易,換,代,代換。以保王命而棄親。顧為王實不反,孫守真按:顧=但;為=是∴顧為=但是→只是→然而。添字還原:只是(=顧)實情是(=為)。獨吾等為之。」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於是泄公入,具以報,上乃赦趙王。

 〈一〉《正義》:謂其車上著板,四周如檻形,膠密不得開,送致京師也。

 〈二〉《集解》:徐廣曰:「丁劣反。」《索隱》:徐廣音丁劣反。案:掇亦刺也,《漢書》作「刺爇」,張晏云「爇,灼也」。《說文》云「燒也」。應劭云「以鐵刺之」。

 〈三〉《集解》:瓚曰:「以私情相問。」

 〈四〉《正義》:洩,姓也。史有洩私。

 〈五〉《集解》:徐廣曰:「箯音鞭。」駰案:韋昭曰「輿如今輿床,人輿以行」。《索隱》:服虔云:「音編,編竹木如今峻,可以糞除也。」何休注《公羊》:「筍音峻。筍者,竹箯,一名編,齊、魯已北名為筍。」郭璞《三倉》注云:「箯輿,土器。」

  上賢貫高為人能立然諾,使泄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因赦貫高。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白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已塞,孫守真按: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塞+=塞責;單字想複詞:敷衍塞責之塞責。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殺之名,何面目複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乃仰絕肮,遂死。〈一〉孫守真按::肮==亢,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批亢搗虛,單字想複詞。肮=頸,字形結構換聲符耳。單字想複詞:斷絕,同義複詞割斷。故絕肮為自剄也。當此之時,名聞天下。

 〈一〉《集解》:韋昭曰:「肮,咽也。」《索隱》:蘇林云:「肮,頸大脈也,俗所謂胡脈,下郎反。」蕭該或音下浪反。

  張敖已出,以尚魯元公主故,封為宣平侯。〈一〉於是上賢張王諸客,以鉗奴從張王入關,孫守真按:鉗奴者何,由上下文、前後文即可知已。即前文「皆自髡鉗,為王家奴,」之省語耳。無不為諸侯相、郡守者。及孝惠、高后、文帝、孝景時,張王客子孫皆得為二千石。

 〈一〉《索隱》:韋昭曰:「尚,奉也。不敢言取。」崔浩云:「奉事公主。」小顏云:「尚,配也。《易》曰:『得尚於中行』,王弼亦以尚為配。恐非其義也。

  張敖,高後六年薨。〈一〉子偃為魯元王。以母呂后女故,呂后封為魯元王。〈二〉元王弱,兄弟少,乃封張敖他姬子二人:壽為樂昌侯,〈三〉侈為信都侯。高后崩,諸呂無道,大臣誅之,而廢魯元王及樂昌侯、信諸侯。孝文帝卽位,復封故魯元王偃為南宮侯,續張氏。〈四〉

 〈一〉《集解》:《關中記》曰:「張敖冢在安陵東。」《正義》:魯元公主墓在咸陽縣西北二十五里,次東有張敖冢,與公主同域。又張耳墓在咸陽縣東三十三里。

 〈二〉《索隱》:案:謂偃以其母號而封也。

 〈三〉《集解》:徐廣曰:「《漢紀》張酺傳曰張敖之子壽封樂昌侯,食細陽之池陽鄕也。」

 〈四〉《集解》:張敖謚武侯。張偃之孫有罪絕。信都侯名侈,樂昌侯名壽。


  太史公曰: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一〉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二〉孫守真按:信諾,同義複詞。然信=然諾。單字想複詞:義無反顧、左顧右盼、顧慮疑慮之顧。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鄕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孫守真按:由=以,雙聲通假。所由=所以,以===仗。字彙詞彙能力:由==自,所由=所自=所從來(添字還原)。所由,單字想複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廋哉?

 〈一〉《集解》:《漢書音義》曰:「在貧賤時也。」

 〈二〉《索隱》:按:葛洪要用字苑云「然猶爾也」。謂相和同諾者何也。謂然諾相信,雖死不顧也。

 〈三〉《索隱》:有本作「私利交」,《漢書》作「勢利」,故廉頗傳云「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則從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是也。

 《索隱》述贊:張耳、陳餘,天下豪俊。忘年羈旅,刎頸相信。耳圍鉅鹿,餘兵不進。張旣望深,陳乃去印。勢利傾奪,隙末成釁。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