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騫:《尖陽叢筆》-清人說《易》

《京房易傳》有一世至六世,及逰魂歸魄,此皆以卦變言之。凡八卦一變者,卦之始也,謂之一世;六變者,卦之終也,謂之逰魂;七變而返者,之體復也,謂之歸魂。(吳騫:《尖陽叢筆》卷四-九(「卦之體復也」之「卦」字原誤「封」,似有點竄。) 

《易·頤》之六四:「其欲逐逐」,陸氏《釋文》引《子夏傳》作「攸攸」。攸,蘇林音「迪」,《說文》作「跾」,音「式六反」。按「攸」當作「浟」,即「滌」字。《漢書·敘傳》云:「六世耽耽,其欲浟浟。」師古曰:「浟浟,欲利之貌。」(吳騫:《尖陽叢筆》卷四十七

〈姤〉初六:「繫于金柅」,趙汝楳《周易輯》:「柅所以運篗,篗以繫絲,絲有時而絕,柅之運愈繫而愈不窮。一陰初生,固漸進而必壯,九二繫之,終不能出吾彌綸防範之外,金柅之喻,取象甚精。」按:「篗」亦作「籰」,王縳切;《方言》云:「籰,榬也,豫河濟之間謂之榬。」今江浙亦謂之「籰子」。柅者,女履切,舊注:止車木。集韻》:「利切,音呬,篗柄也。」若依趙說,當讀如後音。(吳騫:《尖陽叢筆》卷四~九(《周易輯聞》「聞」字原文作「閒」,逕改。
王縳切,《玉篇》《廣韻》均作「玉縛切」,此又誤。《玉篇》「縛」似「縳」耳。
愈不,原作「不愈」,而右側有示乙文倒序之記號。
「袞」當作「兗」。
「丑利切」者當是「」字,且似非《集韻》,乃是《廣韻》或《唐韻可見此抄本不精!)


《易》:「城復于隍。」先儒云:「隍,城下池也。」古城、池皆相連,春秋時惟齊國有城而無池。《左傳·文十八年》:「齊懿公遊于申池。」杜《注》:「齊南城西門名申門。齊城無池,惟此門左右有池。」據此,則是齊城無池也。懿為桓子,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而國有城無池,是真所謂「守在者與!(吳騫:《尖陽叢筆》卷八-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