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說四十二章經解》(蕅益解)實境秀 第7集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㝛命,會其至道?」……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㝛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㝛命。(孫守真按:即明因果也。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此第十三章,問意重在㝛命,答意重在會道。蓋知㝛命者,未必會至道;而會至道者,決能知㝛命也。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眞者善,志與道合者大。(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此第十四章,明善莫善於眞修,大莫大於實證也。行道守眞,(行道守真,)則萬善同會。志與道合,則法界體圓。(孫守真按:色身不得與道合,唯志、心、性可與道合也。故欲與道合,必尚志也,明心見性也;猶存色身之見,執我見之相,欲與道合,緣木而漁矣。)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此第十五章,明忍辱力大,滅垢明遠也。忍有三種:一、耐怨害忍,亦名生忍。二、安受苦忍,亦名法忍。(孫守真按:字形結構換部首:「忍」即「認」也。)三、諦察法忍,亦名第一義忍。今卽約耐怨害而入第一義也。餘文易知。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孫守真按:即不為十惡即為十善矣。)
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卽是至道。但繇愛欲所攪,故不能於一念中炳現十界影像也。捨三界愛欲,見思垢盡,則眞諦道可見。捨偏眞愛欲,塵沙垢盡,則俗諦道可見。捨果報愛欲,無明垢盡,則中諦道可見矣。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卽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卽滅,而明常存矣。
此第十七章,深顯無明無性,故見道卽可永滅;亦顯無明未滅,不得名眞見道也。知無明之可滅,不致生於退屈。知眞見之常明,亦可祛增上慢矣。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此第十八章,明念、行、言、修,皆超有、無兩關,而不可以有、無情見湊泊也。(孫守真按:情見,情,識;識見,見識。○湊泊,揣摩、臆度、推算、比擬……)念卽無念,故常念此無念之念,豈以不念為無念哉?「行」等三句,例此可知。(孫守真按:念,無念於所念;行,無行於所行,……)會得則觸事全眞,迷者則轉趨轉遠。言語相卽解脫相,故言語道斷;一切物卽眞如性,故非物所拘。(孫守真按:性相不二,生佛無異。)才涉有、無,便隔霄、壤,故差之毫釐;才涉思惟,便成剩法,(孫守真按:非精華,乃糟粕;非紅心,乃重影也。)故失之須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