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說四十二章經解》(蕅益解)實境秀 第11集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此第三十二章,推憂怖之繇愛欲,而勸人斷欲去愛也。眾生無始以來,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執著貪戀不肯暫捨,遂生種種憂惱,種種恐怖。惟以四大觀身,知身無我;以四運觀心,知心無常。愛欲旣斷,憂怖自除。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鬬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此第三十三章,喻明為道之人,須具戒定慧也。專精學道之心,譬如一人。無始虛妄諸惑習氣,譬如萬人。受持淨戒,譬如挂鎧。惟堅持其心,則無怯弱之意;此戒力也。精進勇銳,則無半路之退;此定力也。不畏前境,則無格鬬致死;此慧力也。合此三力,破滅無始眾魔而證道果,是為得勝而還矣。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卽身疲;其身若疲,意卽生惱;意若生惱,行卽退矣;其行旣退,罪必加矣。但淸淨安樂,道不失矣。
 此第三十四章,明學道之法,須善調身心,勿令緩急失所也。儒者亦云,其進銳者,其退速。又云,勿忘,勿助。蓋三乘出要類如此。(佛弟子孫守真按「三乘出」即「出三乘」,倒序重組。要,總要、總歸也。)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卽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卽淸凈矣。
 此第三十五章,喻明垢染不可不除也。但除垢染,卽成淸淨,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弟子孫守真按:解,見解之解。無煩惱則無菩提,無淤泥不生蓮花,故云無智亦無得。)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也。佛弟子孫守真按:故佛為醫王,佛開法藥。若無病苦,醫藥何為?)成佛作祖,豈於心外有法可得哉?不過淨除習氣而己。佛弟子孫守真按:故神秀法師方有「時時勤拂拭」也,亦合佛旨,非無由矣。)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旣得為人,去女卽男難。旣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旣具,生中國難。旣生中國,值佛世難。旣值佛世,遇道者難。旣得遇道,興信心難。旣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旣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此第三十六章,展轉明難得之事,以深警人,令勿失良緣也。不達無修、無證,豈名真正發菩提心;佛弟子孫守真按:蓋與菩提心不相符、應也。故慧能法師云「菩提本無物」也。)不發真正菩提,豈名信心?不興信心,豈名遇道?佛弟子孫守真按:此即層面整體動態觀,名之於實,未必其實也。遇道、發心……之層面到了哪邊,才是關鍵也。)旣不遇道,值佛何益?旣值猶不值,則中國猶之邊方。旣中國不異邊方,則六根具猶不具。旣六根具猶不具,則男子亦非男子。旣男子不成男子,則人身何異惡道?佛弟子孫守真按:智旭法師愛作文矣。下「靜言」之「言」,如《詩經》之「言」,語助也。靜言思之,即靜思之,或靜靜思之;語助有反覆強調重申之意。)靜言思之,可不發菩提心、急悟無修無證之要旨乎?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