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遺教經解》(蕅益解)實境秀 第2集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迦,此翻「能仁」,佛之姓也。牟尼,此翻「寂默」,佛之名也。約姓,則事相有異,故《論》中稱為「別相」。約名,則諸佛理同,故《論》中稱為「總相」。又,能仁,則具大慈悲,不住無為,此相與二乘全別;寂默,則具大智慧,不住有為,此相與二乘略同。具此總、別二相,名之為佛;義如前解。《論》判此句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也。
佛成道已,真按:「已」即「了」。說法四十九年,度人無量。今舉初、後,以括始、終。初在鹿野苑中,三轉四諦法輪,憍陳如最先得度;乃至涅槃會上,須跋陀羅最後得度。言「轉法輪」者,佛以自心中所悟四諦之法,度入一切眾生之心,名之為「轉」。此法能摧眾生煩惱、業苦、三障,名之為「輪」。陳如聞此法故,見四諦理,出生死海,名之為「度」。梵語「阿若」,此翻為「解」,亦翻「無知」。解者,明見四眞諦理;無知者,根本智證見諦理,不存「能、所」故也。憍陳如,此翻「火器」,乃尊者之姓。須跋陀羅,此翻「好賢」,或翻「善賢」,本是外道,住鳩尸𨙻城,住鳩尸那城,)年一百二十,聞佛將涅槃,方往佛所,聞八聖道,遂得初果;因卽出家,嗣聞四諦,成阿羅漢。是中「初轉法輪」及「最後說法」二句,《論》名為「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度阿若憍陳如」及「度須跋陀羅」二句,《論》名為「弟子成就畢竟功德」也。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明佛智鑒機,恆無忘失,得益之眾,算數莫窮。《論》名為「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也。
娑羅,此翻「堅固」。雙樹者,此樹四方各二,各各一榮一枯,上枝相合,下根相連,以表四德破於八倒。或惟見一雙,卽表破於斷、常。繇大、小機異,故異見耳。
中夜,卽表中道。大乘以非榮、非枯為中道,小乘以離斷、離常為中道也。
寂然者,心行處滅,無聲者,言語道斷。《論》名此四句,為「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謂「雙樹間」,是「因自相」;將入湮槃,是「因共果自相」。是時中夜,是「總自相」。寂然無聲,是「果自相」也。
「諸弟子」者,上首、眷屬,人位差別。「法要」者,世出、世間,法位差別。《論》名此句為「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也。
夫垂入涅槃,則無復再會。已在中夜,則為時不多。故取要略說,以作最後警策。眞不啻一字一血矣!讀者可弗思乎?!
  二,正宗;分為二:初明共世間法要,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初中三:初,對治邪業法要;二,對治止苦法要;三,對治滅煩惱法要。 初又四:初明根本淸淨戒,次明方便遠離淸凈戒,三明戒能生諸功德,四說勸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𠀉,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比𠀉,此翻「除饉」,卽福田之稱也。又含三義: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惡。然佛之遺敎,通誡一切四眾弟子,而經中處處獨舉比𠀉者,亦有三義:一者,示遠離相故;二者,示摩訶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三者,比𠀉為四眾之首,舉其首以該四眾,亦皆同遠離行故。言「滅後」者,卽示現遺敎義。
波羅提木叉,此翻「保解脫」,亦翻「別別解脫」,亦云「處處解脫」。此卽是不盡滅法。依此法身,度二種障:得度煩腦暗障,故云如闇遇明;得度空無善根障,故云如貧得寶。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不能持戒,則同堂猶隔萬里;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金口誠言若此,奈何捨此別求?!
  次明方便遠離淸淨戒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㝛,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淸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呪術仙藥,結好貴人,真按:與貴人結好。倒序重組 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佛弟子孫守真按:「趣」即〈蘭亭集序〉「趣舍萬殊」之「趣」,字形結構換部首,「取」也。)不應畜積。
 是中有二段文:從初至「墾土掘地」,是護戒,令不同凡夫增過。從「占相」至「不應畜積」,是護戒,令不同外道損智
中凡十一事:真按:對下文之「第二文中」,此二者即前「二段文」。一,不得販,是方便求利增過;二,不得賣,是現前求利增過;三,不得貿易,是交易求利增過。若依世價,無求利心,不犯。賣買法式,如律廣說。四,不得安置田宅,是所居業處求多安隱增過;五,不得畜養人民,是眷屬增過。此示外眷屬,非同意者。六,不得畜奴婢,是難生卑下心增過;以向此等人,易生我慢故。七,不得畜畜生,是養生求利增過。八,不得一切種植,是多事增過。九,不得畜諸財寶,是積聚增過。十,皆當遠離,如避火阬,是不覺增過。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是不順威儀及損眾生增過。此十一種增過事,修行菩薩宜速遠離,不應親近。或有為眾許開者,具如律說,大須精審也。
第二文中,先總遮五事,次明三處波羅提木叉。先五事者:一,不得合和湯藥;二,占相吉凶;三,仰觀星㝛;四,推步盈虛;五,歷數算計。凡此皆屬邪心求利,不達正因緣法,故遮止也。
處波羅提木叉,有五句:一,節身,對治他求放逸障;二,時食,對治內資無厭足障;三,淸淨自活,對治共相追求障;四,不得參預世事,是自性止多事(佛弟子孫守真按:止,動詞,禁止、制止。先抓動詞、單字想複詞。)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
次,處波羅提木叉,有二種邪語不應作:一者,依邪法語;謂邪術惱眾生語,及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卽呪術仙藥是也。二者,依邪人語,謂與族姓同好多作鄙媟語,及親近族姓,多作我慢語。卽「結好貴人、親厚媟慢」是也。
次,處波羅提木叉,佛弟子孫守真按:處,猶云「方面」。)有六句:一,當自端心;對治多見他過障,不犯自淨心故。二,正念求度;對治邪思惟障,能自度下地故。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汙淨戒,不受持心垢故。四,不得顯異惑眾,遠離無緣,顯己勝行,令他不正解故。五,於四供養,知量知足,對治於受用眾具中無限無厭足障。若入三昧分,則知量;若入道分,則知足故。「四供養」,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也。六,趣得供事,不應畜積,遠離貪覆心貯積眾具故。
以上方便,真按:此「方便」是後位修飾,「便」形容「方」,謂方法利便也。即「好方法、好辦法」也。 遠離凡夫及外道過,則令戒身淸淨,堪紹如來淨法身也
  三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佛弟子孫守真按:因依,憑藉也。)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戒體惟一,所謂無作。戒相至多,所謂五篇七聚。今舉恆情最易犯者言之,故名「略說」。繇此戒故,能度身口意惡彼岸,成就三業解脫。是故行人若欲正順解脫,必以此戒為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慧無不從戒生也。
  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𠀉,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是中凡有五勸:一,當持淨戒,是勸不失自體;二,勿令毀缺,是勸不捨方便;三,能有善法,是勸常集功德;四,若無淨戒等,是勸知多過惡;真按:佛弟子孫守真按:勸弟子知曉若無戒將多過惡也。斷句、單字想複詞、找對主詞,「勸」誰?誰「知」?「知」什麼?。五,安隱功德住處,是勸住安隱處,勿住不安隱處也。初,對治邪業法要竟。
  二,對治止苦法要三:初,根、欲放逸苦對治;二,多食苦對治;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初中二:初,根放逸苦對治;二,欲放逸苦對治。 今初: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