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遺教經解》(蕅益解)實境秀 第5集 汝等比𠀉,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





  三,對治滅煩惱法要三:初,瞋恚煩惱障對治;二,貢高煩惱障對治;三,諂曲煩惱障對治。 今初:
汝等比𠀉,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淸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文有六節:初,「若有人來節節支解」,是舉所忍之境,以重況輕。支解尚在所忍,餘諸逆境何足介懷?!次「當自攝心」等,正示堪忍之相,無令瞋恨,則身、意清淨;勿出惡言,則口業清淨也。三,「若縱恚心」等,明不忍之失:自妨道者,不能自利;失功德利者,不能利他。恚心一起,二利俱喪,甚明其不可縱也。
四,「忍之為德」等,深歎勝力以勸修行。蓋持戒者未必能忍辱,忍辱者決無不持戒。所以六度之中,戒居第二,忍居第三,以前不兼後,後必具前故也。以我心而持戒,則報僅在人天;以無我而行忍,便成出世大道。犯而不校,譬如海闊天空,一任鳶飛魚躍,故名有力大人。
五,「若其不能」等,重明不忍之過,以誡行人。甘露,是不死之藥。因他惡罵,成我忍力,如豬揩金山,金則愈光;石磨良劍,劍則愈利。所以歌利、調達,皆是釋迦眞善知識。設不於惡罵作甘露想,不能歡喜忍受,便是愚癡,未聞道故。况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破諸善法,何能自利?壞好名聞,何能利他。今世無二利之因,後世無二利之果,誰當喜見之者?所以欲護自利善法,當防瞋火;欲護利他功德,當防瞋賊也。
六,「白衣受欲」等,結況不應,(佛弟子孫守真按:謂結語以比況來明何故不宜也。)從人至六欲天未入道者,皆名白衣。彼有二過,一者受欲,欲與瞋相為表裏。二,不行道,無善法以制心,故瞋猶可恕;所謂俗人造罪,是其分內,不足深責也。出家行道無欲,如淸冷雲,豈容懷瞋恚心,如起霹靂火耶?
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𠀉,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文有二節:初「汝等比𠀉」下,正設對治。二「增長憍慢」下,較量不應。
初中有五句對治:一,當自摩頭,則無冠冕以嚴首。二,已捨飾好,則無劍佩以飾身。三,著壞色衣,則無五彩以煥服。四,執持應器,則無僮僕以供役。五,以乞自活,則無帑藏以積財。故應用智慧常自觀察,設起憍慢,便應疾疾滅除之也。(佛弟子孫守真按:印光大師:「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壞色衣,卽三種袈裟,及一切下裙坐具等,皆用靑、黑、木蘭三種壞色。應器卽鉢多羅,體、色、量三,皆悉應法。體惟瓦、鐵二物;色則熏如鳩鴿;量乃隨腹大小也。(佛弟子孫守真按:腹指食量也。)次文舉白衣較量,白衣尚不宜憍慢,况求解脫者耶!
  三,諂曲煩腦障對治:
汝等比𠀉,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逢迎希合之言名「諂」,隨境逶迆之念名「曲」。諂則不質,曲則不直,祇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決非入道者所有也。直心是道場,心言「直」故,永無諸委曲相。設非正念真如,豈得名端心哉?初明「共世間法要」竟。
  二明「不共世間法要」,謂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也。文分為八:初,無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遠離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禪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畢竟功德。 今初: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