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群書治要》實境秀 14/ 卷一 《周易·繫辭》: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𧰼其物宜~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佛弟子孫守真按:以=用……來、用來。有=得以、可以。)

而擬諸其形容,𧰼其物宜,乾剛坤柔,各有其體,故曰擬諸其形容也。)(佛弟子孫守真按:斷句單字想複詞:形容,形狀容貌。
擬,比擬,摹仿。)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擬、議以動,則盡變化之道也。)(孫守真按:成就,同義複詞, 單字想複詞 。擬、議以成其變化=擬、議以就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之。鶴鳴則子和,修誠則物應,我有好爵,與物散之,(孫守真按:單字想複詞:分散,同義複詞,分分享。
縻,一作「」,
單字想複詞:所向披靡披靡,同義複詞。靡、縻,披也。故有「散」、分享之義。披髮=散髮。披頭散髮,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披=散也。
我有好物不靳慳持藏,而能如披肝瀝膽般、披露共享()也。
單字想複詞披懷
排,字形結構換部首。排,開也。開,露布,公開,散開也。即不私有也。)

物亦以善應也。鶴鳴乎陰,氣同則和;出言戶庭,千里應之。(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添字還原:(於)戶庭出言。)

出言猶然,況其大者乎;千里或應,況其邇者乎!)(孫守真按:空言(口說無憑)尚如此,況其實在、實務者。
借「爵」以喻一切好物。借喻也。)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孫守真按:民=人。身==自己。)

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制動之主。)(孫守真按:君子,德行與在位者俱存。)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孫守真按:樞機,因;榮辱,果。)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愼乎!孫守真按:之所以:之,語助。所以,用(這個)來。所=這個,代名詞。以=用……來。
倒序重組 添字還原:言與行(是)君子用來動天地的樞紐,可不慎乎!
用來=憑什麼。所依據、憑靠的。)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黙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人終獲後笑者,以有同心之應也。夫所況同者,豈係乎一方哉?(孫守真按:況,比擬,比況。單字想複詞。或:倒序重組:夫況所同者。
金,所以號咷者也。能斷,才能終獲後笑也。不能斷,則金反傷人已,剖判,即从「刀」,金也。金,金屬,喻其堅韌與厲害。)

君子出、處、黙、語,不違其中,則其迹雖異,道同則應也。)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孫守真按:臭,嗅、齅,字形結構換部首 。)

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孫守真按:錯措,字形結構換部首。諸=之於。
可以無咎者,措得其所也。
=以;藉用白茅=藉以白茅。)

藉之用白茅,何咎之有?愼之至也。孫守真按:慎在乎舉措之宜也。審時度勢而後可,前文所謂「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則其位再怎麼變化,亦無不可已。)

勞謙君子,有終,吉。孫守真按:謙吉,若謙有始無終,終不吉也。)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孫守真按:伐,討也。討伐,同義複詞。 單字想複詞。勞而不伐=勞而不討(功勞、報酬)也。添字還原找對主詞。討什麼。)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孫守真按:若無實功,空下人也無益也。
語,此言也。者=的,代名詞。)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孫守真按:言,講究。有盛德,而謙,方是謙,非空謙、徒謙、為謙虛而謙虛而已。)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為之階。孫守真按:禍從口出。)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愼密而不出也。(佛弟子孫守真按:出,逾;出戶庭,逾矩、僭越、非分、過望也。)

子曰:為《易》者,其知盜乎!言盜亦乘釁而至也。)《易》曰:負且乘,致㓂至。孫守真按:乘則不知謙下已。)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孫守真按:乘車、搭乘之乘,用也。)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孫守真按:慢則不「慎密」已。)

慢藏誨盜,孫守真按:慢藏則「不密」而「出戶庭」。)

冶容誨淫,孫守真按:冶容,乘也;愛現也。乘,登。)

《易》曰:負且乘,致㓂至,盜之招也。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招盜也。之,猶「唯利是圖」之「是」。盜之招=唯盜之招=唯盜是招。)

子曰: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𧰼;以卜筮者,尚其占。此四存乎器𧰼,可得而用者也。)(孫守真按:「時尚」之尚。單字想複詞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孫守真按:倒序重組:以言而問焉。)

其受命也如響,孫守真按:命令,同義複詞。令,指令、指示、指導、指望、指引……。單字想複詞。)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孫守真按:參伍=參差,不定數、無定制也。)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下」作「地」。)(孫守真按:謂此諸「天下」或作「天地」。)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𧰼;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也。)(孫守真按:幾,微也,防微杜漸之微。幾乎成形之幾,雛形也。)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孫守真按:謂靈敏感通,毫無延遲、差誤。)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四者,由聖道以成,故曰聖人之道也。)(孫守真按:聖,神聖,同義複詞。)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