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境秀 1

1825/4218

Harvard College Library
FROM
Harvard-Yen
king
Institute

●●●●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之五)

《雪浪恩公楞嚴科判略圖》孫守真按:此但先備錄爾。)

第一卷:初七處徵心(初執心在內、二執心在外、三計潛根、四開合明暗、五隨所合處、六在中間、七一切無著。)、二二種根本(一者生死、二者菩提涅槃。)、三舉拳辨見、四徵說客塵、五垂光驗見。)第二卷:初觀河定見、二垂手無違、三八還辨見(初明還日輪、二暗還黑月、三通還戶牖、四還墻宇、五緣還分別、六頑虛還空、七鬱𡋯還塵、八清明還霽)、四二種妄見(一別業妄見、三同分妄見)、初佛說五陰(初色陰、二受陰、三想陰、四行陰、五識陰。)第三卷(二六入、三十二處、四十八界(六根、六、六識)、五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六阿難偈贊。第四卷(初云何忽生此合答、二三相續(初世界相續、二衆生相續、三業果相續)、三有為習漏、四二決定義(初因地發心、二審煩惱根本)、五五種渾濁(初劫濁、二見濁、三煩惱濁、四衆生濁、五命濁)、六六根功德優劣(初阿難、汝身、又汝、又汝汝等)七六根細辨相伏、八擊驗常。)第五卷(初六解一亡、二綰巾示結、三二十四聖●●宿因(初那、二優波、三香嚴、四藥王、五跋陀、六迦葉、七那律、八周利、九憍梵、十畢陵、十一空生、十二身子、十三普賢、十四難陀、十五富那、十六波離、十七目連、十八烏芻、十九持地、二十月光、廿一瑠璃、廿二虛空、廿三彌勒、廿四勢至。)

第六卷(四觀音自陳圓通(初上下合、二三十二應、三十四無畏、四四不思議)、五文殊揀選圓通、初四種律儀(初淫、二殺、三盜、四妄。)

第七卷(初安立壇場、二重請說咒、三阿難問四(十四心)、四世尊說十二類生(初卵生、二胎生、三濕生、四化生、五有色、六無色、七有想、八無想、九非有色、十非無色、十一非有想、十二非無想。)

第八卷(初、三種漸次(一除其助因、二刳其正性、三違其現業);二、五十五位眞菩提路(單乾慧位;複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向位;單四加行位;複十地位;單等覺位、妙覺位);三、文殊問經名;四、阿難問七趣(地獄、餓鬼、畜生、人道、仙道、修羅、天趣(初、六欲天(初、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天););)

第九卷(二、色界四禪(初禪三(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三(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四禪九(福生天、福愛天、魔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三無色界四空(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非想處)初、佛說五陰魔(初、色陰魔;二、受陰魔;三想陰魔;

第十卷:四、行陰魔;五、識陰魔);佛說五種妄想(一、堅固;二、虛明;三、融通;四、幽隱;五、熏習。)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唐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般剌密帝)(佛弟子孫守真按:大抵如「己已巳」「刺剌」亦須由上下文來判斷已。)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淸河房融筆受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祈桓精,與大比𠀉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𢎞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衆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𠀉(佛弟子孫守真按:屬,適,適逢。)

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卽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奥,法筵淸衆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佛弟子孫守真按:忌諱,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諱日=忌日。)

請佛宮掖,(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請佛(至)宮掖,)

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弟子孫守真按:=待,企盼。)

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佛弟子孫守真按:應,應供。單字想複詞。)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佛弟子孫守真按:來不及加入僧眾的行列。)

旣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

卽時阿難執持應器(佛弟子孫守真按:應供之器。)

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刹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孫守真按:1.適,始;2.普,大。方滂,敷,溥==博,字形結構換部首單字想複詞:方首大耳、方面大耳。)

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佛弟子孫守真按:「發意圓成」豈能斷章取義?!發意=發願。「一切眾生無量功德」為「圓成」之受詞也。此句即是希望圓滿一切眾生無量功德,故不擇微賤,方行的慈也。)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佛弟子孫守真按:「心不均平」是因,「將毀戒體」是果。)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弟子孫守真按:求佛加被得成菩提、(得成)妙奢摩他、(得成)三摩、(得成)禪那、(得成)最初方便。添字還原

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佛弟子孫守真按: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本師世尊慈悲以「見」切入、循循善誘也。)

阿難白佛:「我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孫守真按:遘媾,字形結構換部首。)

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孫守真按:發生,同義複詞。)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佛弟子孫守真按:是以=所以=因此。是==此。以=因。)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眞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眞,故有輪轉(佛弟子孫守真按:以「見」切入「妄想」。蓋見思煩惱為先也。)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眞發明性,(佛弟子孫守真按:真實開發明德。明性,猶明德。發,啟蒙之「啟」也。啟發,同義複詞。)

應當直心詶我所問,(佛弟子孫守真按:詶酬,字形結構換部首單字想複詞:酬答,同義複詞。)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佛弟子孫守真按:心與言俱直,口業、意業俱清淨。)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佛弟子孫守真按:委曲則不直。
不論是終是始之地與位。
添字還原單字想複詞。 )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為愛樂?(佛弟子孫守真按:當你發此心時,是有看見什麼,又是誰因看見這個之後而生愛樂(=前文「渴仰」))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佛弟子孫守真按:我心、我目(眼)=所見。)

由目觀如來勝相,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眞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佛弟子孫守真按:要當,總要、應當。單字想複詞。)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佛弟子孫守真按:既禍首于心、目,則始作俑者心、目。問汝心、目安在,否則如何對治。)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靑蓮華眼,亦在佛面。(佛弟子孫守真按:縱觀,猶「即使」。見到如來相亦如此(眼睛長在頭上),故有此定見。)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淸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世尊,我在堂中,先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佛弟子孫守真按:見===矚,作文抽換字面爾。)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脉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縱(然)不能見心肝脾胃,(但是)爪生髮長、筋轉脉搖,真該知道,才算心知在內,何故一般人卻一樣都不知道呢?)

必不內知,云何知外?(佛弟子孫守真按:同在內者而卻不知,如何知其外者。)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佛弟子孫守真按:實,前既被否定,則此實在不內而在外。實,此猶「蓋」也。)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佛弟子孫守真按:然燃,字形結構換部首。)

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不能照室(內)。)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佛弟子孫守真按:猶云是否是這樣呢?無妄=沒錯。耶=吧。
同佛了義,謂此心在身外之見,同佛之了義否?)

佛告阿難:是諸比𠀉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佛弟子孫守真按:「摶食」蓋猶「食物」也。名詞。先抓動詞·找對詞性。
若作「搏」
博,博君一笑之博。一作「摶」。)

祇陀林,我已宿齋(佛弟子孫守真按:宿,豈「宿願」之宿;宿齋,早吃過了。)

汝觀比𠀉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𠀉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衆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佛弟子孫守真按:身與心互不相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眼知即心知,心知其眼知,則心、眼(身)互相知,如何說是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