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22/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畢業

                         下載:dropbox  google drive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

  丙戌之冬,家慈太夫人壽辰,念祖敬承慈命,重印吾師老居士所會集之無量壽經千部,深願各地聞風興起,印者無量,讀者無量,發心獲益者無量,以廣法施而迴劫運迺甫經逾月,而淨宗學會儒佛同心學會,以暨崇儉素食會萬國道德會正誼學會等,諸方善信先後發心,續印此經達三千部,於以見人之好善,誰不如我。孫守真按:添字還原:於(此)以見人之好善……。)

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孫守真按:「孤」謂「絕『緣』」也。)

念祖所印千部,既有家母舅南昌梅公為之序,又有家岳丈三台蕭公為之跋,而此次發心續印諸公,咸欲念祖略敘梗概,用誌勝緣。雖自維淺陋,孫守真按:=字形結構換部首。)

然於義不可以辭,謹就見聞感想所及,供養大眾,幸垂察焉。孫守真按:謹就見聞、感想所及,斷句。)

  愚聞師之集成此經也首蒙宗教俱徹之大德老法師,於佛前持經攝影,以資印證。繼有禪宗大德月溪法師力贊速印。復有密宗大德超一法師協助流通。更有律宗大德慈舟法師親為科判,並在開講,盛況空前;拈花寺亦曾開講全部至於領眾課誦此經,則有極樂庵方丈妙禪老和尚;並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薌社長,在寺開講兩月。而長期以此自課者,則有悟妙法師、本覺法師,與比丘尼心常師。發願注解此經者,則有曾著蒙藏佛教史之妙舟法師。期以十年精力為此經疏鈔者,則有淨宗祖庭石壁山玄中寺方丈雪峰法師。兩師,與續可法師,均為大學畢業兩師又均曾服務於軍政教育各界者也。而公出家因緣,則半由此經。當其幼年,即於吾師信仰極深。中年發心學佛,吾師即以此經授之曰:「佛法非同小緣,宜先熟此以培善根。」乃未半月竟能背誦。吾師嘉其猛利,孫守真按:銳利,同義複詞。健銳營之銳。單字想複詞。)

為講淨宗要旨,連夕達旦凡四十日。隆冬風雪,爐火無溫,聽者講者俱忘寒疲。公欲企淨業大成,未幾敝屣世榮,披剃圓具。現已宏法,群推其慧辯特出,皆此經有以啟之。

  以上所述,均為目前出家大德與此經有殊勝因緣者。至若以前,高僧名賢受持讚演,獲得靈感者,不可勝數。而現在居士中得益此經者,尤多可紀:有素不信佛,因睹此經善根頓發,遂率眷屬同受皈戒最先課讀,最先成誦,最先印行二千部於十五年前者,故丕威將軍憲臣也。孫守真按:一作獻臣。)

十年課誦此經從未間斷,且在黃陽山閉關,手寫數本施人,古稀高齡,健逾少壯,李西原老居士也。多年沉疴,百藥罔效,因拜誦此經,宿疾頓瘳,正信既啟,判若兩人,發願盡未來際讀此宏此者,黃正明女士踵而行之者,李明坤梅葛明錦明女士等也。乍讀此經歡喜讚嘆,未幾即能背誦如流,從此皈向佛門,志修淨業者,張輔卿將軍也。發心手寫此經,預備將來影印者,則有方駿則澐廣平因誦持而堅正信,或為日課,或能背誦,或除宿障,或增善根,則有曲善堂夏悟明王述宗諸居士雖向佛乘,未獲途轍,驟遇此經,如貧得寶,則有馮性圓諸女士。夙信淨土自謂已窺堂奧,及讀此經始愧往昔未得門徑;又聞吾師講解,乃知此法頓賅八教,圓攝五宗,廣大精深令人歡嘆、愧奮於不能自已,則念祖黃臚初中將、齊重九居士等也至於讀誦此經,或著顯效,或獲密益,耳目所及,已難悉數。亦有乍信乍疑,隨人言轉,或熟視無睹,或期諸將來,此雖福緣未具,善根容有發時若於原譯既未遍讀,會本更未詳參,妄逞瞽說,意存嫉忌,則竟是波旬眷屬,如來所謂可憐憫者本經有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又云:「惡驕懈怠及邪見,譬如盲人恆處暗。」於以見眾生機感各各不同善根不可思議,業力亦不可思議,我佛已屢言之矣念祖初獲此本,未遑措意,迨蒐集五種原譯,逐一披讀始知此經非特為淨土群經之綱要,而且於世道隆污,國運興衰,有絕大關係。又檢三家節會之本,詳參互校,益恍然於吾師弘法救世之苦心與會集此經之精慎,實非淺識寡學所能夢見。宜乎緇素大德,先後倡導、讚嘆,不謀而同也。

  善乎沈善登居士曾著《報恩論》近代佛學界特出人物也。)之言曰:淨宗之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此經備示依正莊嚴、修持位次而外,實如前跋所謂:苦樂忻厭、生佛感應之理,闡發盡致顯密性相、事理因果之義,賅括無遺,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讀,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宏也慨自世風日下,人心陷溺,同業共感,劫運空前,群感切膚,咸思挽救。然而劫由業成,業由心造,欲迴劫運,須正人心世風未轉,劫運難迴苦因不拔,苦果難出本經菩薩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剴切指示濁世致苦之由,與出苦之方,深悲極慈,重重誨勉。其間歷敘眾生以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痛燒之報,儼然為今日災劫寫照。欲令眾生觀果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來,離苦得樂,若僅知持名,不明綱宗,既昧往生正因,難收感應效果孫守真按:此「慧」「慧信」「信慧」為第一故也。)

是以本經於禮佛現光之前,又復揭示:「佛所行處,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以上十三句經文)蓋法不異佛,佛不離法,此經誦持處,即佛光照攝處更有如前跋所云:果能受持讀誦,必獲開慧滅業、延壽增福之效;普遍流通,實有移風易俗、矯正人心之功。是以前開國,特重此經;宮庭課誦,著為定例故得人知自戒,上下相安。迨乎末葉輟誦,綱紀日紊,而社亦顛覆隨之矣會疏有云:此經乃七難消滅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訣。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消滅七難。太平天下。)

實為確論,非讆言也。孫守真按:讆==躗。字形結構換部首字形結構換聲符。)

  猶憶鴟張,國都播遷,故主席禮請海內唯一耆德虛雲老法師主持法會。念祖服務後方,幸獲皈依。老法師諄諄誥誡吾人,亦以挽劫修道,自他俱利,莫如潛心淨業當代龍象太虛大師,提倡建設人間淨土,(佛弟子孫守真按:愚以為人間淨土乃魔說。何以故?太虛慈悲於世尊乎?若人間淨土為真諦,何故世尊不宣說,留待太虛再倡言?人間若有淨土,誰復欲往極樂彌陀智不如太虛乎?不知人間淨土即可,何必另建極樂?疊床架屋、多此一舉?貪戀人間情味,貪惜人身性命,乃有人間淨土,是魔王欲留諸眷於六道內,不忍使出離者。正所謂刀口舐蜜也,惡紫之也。)

亦曾詳引此經文句。與夫師會集此本之深心,示現雖異,而悲願無殊由是觀之,無論挽劫修道,與建設人間淨土,莫不以此為根本階梯可斷言矣。此經多印一部,持誦多增一人即減少一分業力挽回一分世運。所望弘法長德孫守真按:長者、長老之長。)

憂世賢達,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達俗、事理雙融之契經,凡聖齊攝、性修不二之寶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輝,則其潛消災禍,扶倫紀,效力之偉將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圖莫善於此,救時之要亦莫先於此。耆碩俊彥所見皆同,幸勿等閑視之也。

  更有進者如來懸記,此經獨留,值斯經者,皆可得度。報恩論云:「人道一日不壞,則此經一日不壞。」孫守真按:愚謂此亦不合於佛說也。佛說「當來之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此經止住百歲」,則百歲後仍有人道也,方謂「當來之世」,否則世尊此「世」是何世耶?畜牲乎?地獄乎?自然是「人」世已。蓋人道福德因緣消泯、或其正能量不足,自然無緣再遇此經已。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
愚不喜讀祖師大德之作以此,以離經一字,即如魔說,「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也。若不能專在佛說上發揮,演義自作,則誠如世尊教誡「無得為妄,減經法」矣。)

又謂此乃佛說一切經中真實圓頓、了義,反乎此者即皆魔說。(佛弟子孫守真按:又謂者,添字還原:(報恩論)又謂也。)

可謂大聲疾呼,懇切極矣竊意當來獨留者,必為此本無疑,因其備具諸譯之長故。又復當知,彌勒菩薩既受此經於佛,且曾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見《悲華經》。)凡於此經受持宏揚者,即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之所擁護。然必肯讀肯弘,方能與菩薩本願相應,因此菩薩受佛重誨於此經典作大守護故。至於會集緣起,及其重要意義,具詳兩序,暨《大經合讚》中。威遠黃君,為吾師入室弟子,公則與吾師同遊佛海,幾四十年。南,有若並峙。相知既深,所言尤確,詳閱兩序,再讀本經,更易瞭然。固無待念祖複述。仍將《大經合讚》節印於後。深研熟味,孫守真按: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句中對:研味。先抓動詞找對詞性。)

獲益無窮切望讀者加之意焉。
丙戌嘉平佛成道日弟子江陵黃念祖敬跋

  弟子眾等)敬以印經功德迴施法界一切有情,此經所在咸蒙慈光夙現冤親,孫守真按:斷句:夙、現。單字想複詞夙昔、現在前世、今生。)

同獲解脫凡有受持讀誦印寫流通,罪障消除,福慧增長。並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共登覺岸,圓證菩提。十方善信,咸同此願。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此願咸同。)

《大經合讚

  夏蓮居老居士撰 梅光羲老居士節錄

  欲修淨業者必讀此經,因其為淨宗諸經綱要故;非讀不能深入故,讀之能得總持故。已修淨業者,不可不讀此經,因其於世出世間因果、苦樂,詳賅無遺故;非熟讀不能堅正信故;又於極樂依正修持法式,非讀此不易明了故

  習禪者須讀此經,因此法門即無上深妙禪故彌陀即自性故,淨土即惟心故;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故;又即淨即禪故,淨外無禪故;不信淨土即不信禪故,亦即不信自心故。

  學密者須讀此經因自經首上師說法,入灌頂階,受菩提記,以迄道場莊嚴,本尊放光,全部具足四種曼陀羅故。又密嚴不離極樂故。

  宗賢首者不可不讀此經,因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處處導歸極樂故純顯理事無礙故;又即小本《華嚴》故;極樂即華藏故。

  宗天台者不可不讀此經因隨文虔誦,止觀已具,不歷次第,自在圓頓門中故;即境即心故會三歸一故;又即《法華》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故。

  宗法相者不可不讀此經極樂依正即法相故;信願持名是唯識故;由願生而悟無生,由依他而證圓實故;入有得空,轉識成智故

  已持小本者再讀此經頓覺心地開朗;讀此經再持小本,更見簡妙精切。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讀《觀經》者再讀此經益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因其於出世三福闡發更詳故。又日觀、水觀,乃至寶樹、菩薩佛觀,較之《觀經》簡要易修故。

  未信佛者不可不讀此經以此經能起正信故;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故;一染識田永為道種故能讀此經,即不信佛亦不失為善人故。(佛弟子孫守真按:但願作善人,何苦使出離。紅塵緣未盡,也不成禿驢。感恩感恩 讚歎讚歎 南無阿彌陀佛)

  喜文字者不可不讀此經因此經皆漢魏唐宋原文,雅潔簡練故;熟讀能悟作文方法故,能使文境高妙故;又由文字般若以起觀照,能達實相故

  向大乘者必讀此經因經中云:如說修行,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無量億菩薩,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故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故。

  學儒者不可不讀此經因一向專念,即是誠意正心故;發菩提心,方能明德親民故;同生極樂,方可謂之止於至善故舉凡《易》之寂感,《書》之精一,《禮》之毋不敬,《詩》之思無邪,皆在此經之內故。

  無論治軍、從政、求學、經商皆不可不讀此經,因其能對治貪瞋癡故;消業去習故;增福開慧故;能矯正人心,移風易俗故;能消災化劫使國運昌隆,世界平安故;是即無盡寶藏故。

  無論僧俗男女,皆不可不讀此經因其普被三根故;能治眾病故;拔苦與樂故;孫守真按: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拔與,單字想複詞:給與。先抓動詞找對詞性。)

是破暗之明燈,業海之慈航故;實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故是以十方諸佛同讚故。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經文異體字對照表

經文

 

「憍」陳如

同「驕」

一六

惑盡過「亡」三昧力

同「無」

二一

國土「麤」妙

同「粗」

二二

「遶」佛三匝

同「繞」

三四

「被」弘誓鎧

同「披」

五六

安「隱」光

同「穩」

六二

雲聚寶「鏁」

同「鎖」

六三

「齅」香

同「嗅」

七八

取「舍」分別

同「捨」

九一

安「隱」得大利

同「穩」

一○一

「甯」為增減

同「寧」

一一八

無所「罣」碍

同「挂」

一二四

結忿成「讐」

同「仇」

一二九

「鬬」亂僧眾

同「鬥」

一三二

自相「燋」然

同「焦」

一三三

自然「糺」舉

同「糾」

一三四

作事倉「卒」

同「猝」

一三六

「洒」心易行

同「洗」

一四一

泥犂「谿」谷

同「溪」

一四四

清淨莊嚴「不」

同「否」

《精要十念法

  謹提議以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後:

  自修者,日中九次念十聲佛號,亦即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而原有之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行此十念法。亦即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切要,可久可廣。

  為「佛化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此法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

  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祛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

  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貫穿於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 敬勸

 無量壽

經云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一心三輩)修學諸大乘有成就者。(第十九願)回向。)乃至十念,願生其國,第十八願)念佛。)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回向西方彌陀淨土必定得生。)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大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釋淨空時年八十於香江誠敬

 公元二○○六年四月吉日 無量壽

大經曰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之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淨空時年八十有一誠信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