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世說新語》,談〈蘭亭集序〉「不能喻之於懷」此句怎解
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孫守真按:②單字想複詞:家喻戶曉,喻=曉,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雞同鴨講。有此病徵,愈坐實其不知層面整體動態觀者故有以致之。邏輯、思想方法之不為吾國所重、且為前賢所忽略者,此也。因因果果,絲毫不爽。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②單字想複詞:喻,〈蘭亭集序〉「不能喻之於懷」之喻也。https://sunschinese.blogspot.com/2020/
「喻」則「愉」已,「愉」則不愉快者「癒」已,尷尬的局面、冷戰的關係「逾」且「踰」已。③字形結構換部首。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有爭而不相喻=有爭而不相愉=有爭而不相解=有爭而不相快。紛爭不解則不暢快、不愉快也,故下云「通懷」「情得」「畼=暢」。通則不痛,則癒已。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今方見李淑章先生「淑章說字」〈《蘭亭集序》「不能喻之於懷」別解〉此文,參考一下。原來陰法魯等名宿,亦不過如此也,淑章說字卻不見字(字形結構兼音義),(若「喻,這裡只能當明白、知道或清楚講。」則「攬」「趣舍」「暎」「由」「蹔」等字又何可當「覽」「取捨」「映」「猶」「暫」等字解呢?)【就是「不能喻之於懷」這一句,使歷代學者感到糾結。他們總在問:作者為什麼對「昔人興感之由」,「不能喻之於懷」呢?】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Egz4J.html
2021/3/6」真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某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矣。愚何知?若無九陽神功第3招③字形結構換部首之加持,何能「愈」於前輩先賢?可見九陽神功降龍十八掌有多重要了! http://bit.ly/2AJgyFX
再不重視解讀方法,一味地只會生記硬背靠靈感憑天分吧。吾無隱乎爾。南無阿彌陀佛
李先生能由上下文(前後文),⑨對錯問題,回到二作,再⑤添字還原,以「未嘗」二字乃承前省略,誠然有識,亦愚所忽略者;然並未明言其乃藉由如此三法而得解讀者,即並不自知其自己乃是如此摸索方得出路、讀懂者也。質言之,仍懵懂逗留在靈感靈思作祟起興上之偶得巧遇者,豈能必焉?豈夠科學、合科學而有可重複操作性耶?
然如先生此種解法,若以⑨對錯問題,回到二作此招再作端詳,豈有深意?趣味?「未嘗不臨文嗟悼,(未嘗)不能喻之於懷」,後句邏輯語意是沒問題了,然猶如「笑逐顏開」成了「笑顏逐開」、「相傳南陽府.有.明季.太守某歿於署中」成了「相傳南陽府.有.明.季太守某歿於署中」。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93351767427366/permalink/3795182997244209
https://bit.ly/2ZCuqho http://bit.ly/2EAn6Wn
乍看之下,語意邏輯好像都沒有錯,然而若代回或帶回說話情境與人情事實、經驗法則,則顯然還是兀臬扞格!右軍明白了又怎樣?曉得了又怎樣?曉喻了又怎樣?不就又是重複再來說一次而已嗎?這樣的寫作與表達不嫌、不會覺得太過冗複、累贅、沒有必要了嗎?(明明前後文都已明白了,如李先生所知,幹嘛再說一次明白?跳針?鬼打牆?繞不出去嗎?【但是,你看,前文不是明明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嗎?這說明他是明白的呀!而且,「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荒誕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也是胡亂編造的),這個道理也是他所「固知」的,即原本就知道的。至於,「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後代人看現在,也如同今人看過去一樣),他也是清楚的呀!他還毫不含糊作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緣由,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這樣的判斷。文章最後,更是預見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後世的讀者,也將對我們今天的這些詩文有所感慨)。這樣看來,作者對於「昔人興感之由」是很清楚的,他的領會是非常深刻的;怎麼卻說他「不能喻之於懷」呢?】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Egz4J.html)此復見吾國學究與學生不重邏輯思辨、思想方法之重要與優先,而一頭熱一股腦兒地就急著去讀文章、搞賞析方有以致之也。
【而且是瞭然於心,豁然開朗的。】這句前後有邏輯因果的必然嗎?明瞭的人,必定能豁然開朗、想得開嗎?那天下沒有因情傷做傻事、因命短而苦惱的人了。右軍此文至此其主軸是哀悼的、灰冷的(以前部「天朗氣清」作襯底),面對死亡是徹底無力的(死生亦大矣),故分別點出「痛哉」、「悲夫」二字作結,不知淑章先生何解?【如果,王羲之當年把這句話寫成「未嘗不臨文嗟悼,未嘗不能喻之於懷」或者寫成「未嘗不臨文嗟悼,不喻之於懷」】不要死在一點上,永遠注意對立面,先生也知此見、此解,恐須改動「能」字。然則是篡改,抑還原?若右軍文筆果如所言,則何宜再作千古傳誦之範文?故愚竊以為:與其言他此句不如改寫作「未嘗不臨文嗟悼,不喻之於懷」,不如說他本文錯別字(通假字)甚多,讀者自當留意!蓋若羲之行文誠如李言,則吾人作右軍的作文老師不就好了,幹嘛還要拿他這篇行文有語病、有瑕疵的文章來教孩子呢?何妨縱覽全篇〈蘭亭集序〉,擺明寫了多少錯別字(已略如前舉),幾可謂俯拾即是!乃至重複用字之情況亦甚嚴重(愚有字頻統計示諸生,不信您也統計看看),然此二端均不足以減損其此文之聲價也。何故?⑨對錯問題,回到二作:以其讀來並不覺得重複,且其文條理暢,復饒義趣,深發讀者共鳴也。然則與其言右軍此句有欠周到,宜待改寫,倒不如理解他只是又如前面「暎蹔趣舍攬係……」寫了個錯別字而已——「喻=愉愈(癒)逾踰」等之③字形結構換部首之錯別字——或雅言之:通假字——為愈也。何況下文「猶」又寫成了「由」。之所以寫了如此多箇錯別字或通假字,傳言其乃醉後所書,亦可互徵信也。雖是錯別字,然卻不損其文,愈見其文本之秀立特出而不可以無已。
至於先生言【他一直在批判當時的虛無思想,批判那種「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荒謬的生死觀。】真真不敏,所知「一死生」乃屬達生,即李先生所謂之「豁然開朗」,怎麼會成了「虛無」呢?不知一篇〈蘭亭集序〉,不論是筆、是文,便是右軍實踐此「一死生(雖死猶生)、齊彭殤(右軍命亦不永,得年纔58,長我今約八歲耳)」之嘗試與佳作;且不但「死生彭殤」是「一」了、「齊」了,甚至還被他翻轉了!——「死」的價值更甚於「生」,故我們今天這些活著的人,仍須教他這篇死人的古文。「死」「生」豈止是「一」「齊」了,還顛覆了!超越了!揚棄了!至於【珍惜時間、熱愛生活】【要愉快地度過現在的時光】等等之謬論,則更是一如本校課本荒腔走板,與右軍斯文之旨趣何干?吾人真當好好深解意趣再暢所欲言也。嗟乎!真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斯與「悲夫」二字、「終期於盡」「豈不痛哉」諸語,怎生圓解?何故先生卓於見彼前後文,卻劣於見此上下文耶?豈一人而分飾二角?餘論能不置辨者,便姑棄置矣,免得愚多造口業了。然已見之者不能不辨,以免可畏之後生以為今世無人已。愚故不喜參閱他人論說者,如此也;欲益反損,不益反渙,實非吾願,亦我所不暇者。自己的閱讀能力,能不自強而自救乎?亦告諸有志之士,切莫再忽略邏輯、思想方法、解讀技巧(如某降龍十八掌)之重要了!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畼。(孫守真按:畼=暢,③字形結構換部首,或筆畫壞訛耳。果然!②單字想複詞:曉暢;曉又等於喻,已詳前。)
(粲別傳曰:粲太和初到京邑,與傅嘏談,善名理,而粲尚玄遠,宗致雖同,倉卒時或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懷,為二家釋,頃之,粲與嘏善。(佛弟子孫守真按: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釋+懷=釋懷=喻=愉=愈=癒=踰=逾。〈蘭亭集序〉「不能喻之於懷」實即「不能釋懷」也。「通」則不「痛」(豈不痛哉),「善」則不「惡」,痛惡,同義複詞,故謝安石語右軍云「數日惡」也。感恩感恩 讚歎讚歎 南無阿彌陀佛加持)
管輅傳曰:裴使君有高才逸度,善言玄妙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