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引之《經義述聞》實境秀 2/ 小人之依 鞠子哀、惟正之共、違怨
《小人之依 鞠子哀》
引之謹案:依,隱也。(古音微與「殷」通,(孫守真按:不知此「微」指韻部否?)
故「依、隱」同聲。《說文》:「衣,依也。」《白虎通義》:「衣者,隱也。」)
謂知小人之隱也。(孫守真按:所謂「民隱」也。)
〈周語〉:「勤恤民隱。」韋注曰:「隱,痛也。」(孫守真按:「隱、疢(疢疾、疾苦)」當係疊韻通假;上古同為「文」部。)
「小人之隱」卽上文「稼穡之艱難」,下文所謂「小人之勞」也。云「隱」者,猶今人言「苦衷」也。《傳》曰:「知小人之所依怙」,如此則《經》文當增「所」字矣。(孫守真按:愚謂「之」即「所」也,況被動式本來就不一定要寫出其被動式詞彙,由上下文(前後文)判定即可也,《史記》「管仲囚焉」一句即是。)
且下文曰:「舊為小人,爰知小人之依。」以其為小人之隱衷,故身為小人,僃嘗艱苦,乃得知之。若僅云「稼穡為小人之所依怙」則亦易知耳,何待為小人而後知哉?(孫守真按:曾不聞「不食肉糜」耶?人性本賤,養尊處優,自然善忘其本源,所以「飲水思源」為迭代不停之忠誡也;而「富二代、富不過三代」就是現代最佳代言人。王氏此論蓋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也。瞠目不識、視若無睹,馬耳東風,充耳不聞,鐵石心腸……亦皆此人性所以然者。伯申先生唯從一面摸象,自然結論如此;故知「層面整體動態觀」之要要也!)
《傳》釋「則知小人之依」,則以為依稼穡釋爰知小人之依,則以為依仁政,同一小人之依,而前後異義,葢昧於古訓,所以說之多歧也。(孫守真按:此固所知障也,但針對《傳》與《正義》駁辨,故以王氏之超絕,而瞠目不視如愚所以句讀者也。)
「兄亦不念鞠子哀」,言不念稚子之隱也。《傳》曰:「不念稚子之可哀。」蔡《傳》又曰:「不念父母鞠養之勞。」案:《經》曰「鞠子哀」,不曰「鞠子可哀」,則《傳》說非也。(孫守真按:是添字還原抑或是添字篡改?)
〈釋言〉曰:「鞠,稚也。」〈顧命〉:「無遺鞠子羞」,與此「鞠子」同,則蔡說非也。
《惟正之共》
「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共」(《唐石經》以下俱作「供」,兹依《後漢書·郅惲傳·注》所引改正。):
《傳》曰:文王不敢樂於遊逸、田獵,以眾國所取法則,當以正道供待之故。又「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共」:《傳》曰:所以無敢過於觀遊、逸豫、田獵者,用萬民當惟正身以供待之故。(孫守真按:用=以=因=為。「以……之故」。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
引之謹案:《傳》說於文義未安,「以」猶「與」也。(見《釋詞》。)「正」當讀為「政」。「共」,奉也。(見〈甘誓·傳〉。今本〈甘誓〉「共」作「恭」,後人所攺也。說見段氏《古文尚書撰異》。)言耽樂是從,則怠於政事。文王不敢盤于遊田,惟與庶邦奉行政事,故曰「以庶邦惟政之共」,言惟政是奉也。「以萬民惟正之共」,亦謂與萬民奉行政事也。(孫守真按:這通嗎?萬民幹嘛不執政的還有奉行政事?豈是聽命行事之意?然萬民日常所作所為,豈必事事皆須政事干預、有待官府經營耶?愚故讀此「正」為「正務、正職、本分」也。②單字想複詞。不必改「政」。③字形結構換部首。即使原文為「政」,亦當為「正」之借字允協也。)
〈楚語〉引此作「惟政之恭」(「恭」者「共」之借字。孫守真按:到處是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後漢書·郅惲傳·注》引《尚書·無逸》曰:「以萬人唯政之共」,(「政」字與東晉古文不同,葢出馬、鄭本。「人」字則唐人避諱也。)是其明證。《傳》解「正」為「正道」、為「正身」,(孫守真按:此即②單字想複詞之未盡也,愚故解之為「正職、正分、正事」,而非「正道、正身」也。)
殆不識古人假借之例,(孫守真按:原文「殆」作「●缺字:歺台」、「例」作「●缺字:亻歺刂」。)
至宋蔡仲黙以「正共」為「常貢正數」,則誤益甚矣。
《違怨》
「民否則厥心違怨」:《正義》曰:「違怨,謂違其命而怨其身。」家大人曰:「『違』亦『怨』也,不當上下異訓。《廣雅》曰:『怨,愇,很,恨也。』(孫守真按:愇=怨=很=恨,雙聲通假?)
班固〈幽通賦〉:『違世業之可懷』,曹大家注曰:『違,恨也。』〈邶風·谷風篇〉:『中心有違。』《韓詩》曰:『違,很也。』『很』亦『恨』也。『厥心違怨』,『違』與『怨』同義,猶『厥口詛祝』『詛』與『祝』同義耳。」(孫守真按:或王念孫之說止於「不當」句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