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實境秀 第10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佛弟子孫守真按:此有皆真有,所謂「非虛」也。然不可執實有一眼,而為如來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佛弟子孫守真按:④倒序重組+⑤添字還原
二句即「有如一恒河中所有沙等如是(量之)恆河」。即若有恆河的數量,如一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話。)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弟子孫守真按:如此數論皆欲免吾人落空、以為虛也。即論「非虛、不虛」也。)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佛弟子孫守真按:「爾所」應即「彼所」,「爾」=「那」,即上述那樣多的佛國土。)所有衆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弟子孫守真按:因三心不可得,即無三實有之心為如來所得也,更無如是恆河沙數佛國土眾生心實有者為如來所知也;然如來確實能知一切眾生之心也,而實無有其心,如來得知者;此皆非實亦非虛,不實亦不虛之論也。確實有得到,可是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形象、有形有相有實物的得到也。)
二句即「有如一恒河中所有沙等如是(量之)恆河」。即若有恆河的數量,如一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話。)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弟子孫守真按:如此數論皆欲免吾人落空、以為虛也。即論「非虛、不虛」也。)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佛弟子孫守真按:「爾所」應即「彼所」,「爾」=「那」,即上述那樣多的佛國土。)所有衆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弟子孫守真按:因三心不可得,即無三實有之心為如來所得也,更無如是恆河沙數佛國土眾生心實有者為如來所知也;然如來確實能知一切眾生之心也,而實無有其心,如來得知者;此皆非實亦非虛,不實亦不虛之論也。確實有得到,可是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形象、有形有相有實物的得到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佛弟子孫守真按:因無實體之福德可為人所得,然人若行布施此因,則有得因布施所行之因而結之果,此得不虛,但並無有一可得之實物,自行待在某處、存在某地,而為人取得也。所以才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即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豈先行存有其瓜果,而因種此瓜種來對應、對換、取得耶?是必種此瓜種,而自然實生其瓜果,非先行有此瓜果,以酬報此瓜種因緣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卽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卽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佛弟子孫守真按:即臺語不要真的如來「講一个影,生一个囝」,那就著如來名言之相了,而非理會如來名言下所指之實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