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實境秀 第13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添字還原  若菩薩等滿恒河沙世界(所有之)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一切法無我,得成於佛弟子孫守真按:此單舉「忍」,則應非六波羅蜜之「忍」,且上下文均未及忍辱之事,主題亦非談六波羅蜜事,則與忍辱何干?!此雖言布施,四攝法亦有布施也,僅作舉例、映襯、對比、對照組用而已。故知此「忍」字宜是字形結構換部首之「」也。「知」+「忍(認)」=「認知」。倒序重組+添字還原得成(得以成就)於忍(認)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於忍得成,即在認識、認知上得以成就不退、不疑。認得、認知、認識「一切法無我」也。)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孫守真按:此真「功德」,非「福德」矣!以成就了「忍」(認)得「一切法無我」故,得以認知了一切法無我,如此當然已入功德行業矣。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
:這裡字眼是「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佛弟子孫守真按:既忍(認)得一切法無我,則誰受福德?)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佛弟子孫守真按:可見此不受的主詞是菩薩也。是菩薩自願不受,非菩薩受不得、得不到也。找對主詞。前已屢云所得福德之多,豈無有所得?此乃「無虛」也!真有福德菩薩可受者,只是菩薩即有福德,亦不存心去受、不存個「我」「想(相)」「受」「福德」之念也。佛都叫「福」慧二足尊了,怎麼會得不到福德呢?可見是「不應貪著」故,不是「不得、得不到」福德,或「沒有一個福德可得」故。故前屢言無實「無虛」也!(「此法無實無虛」「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所以:是=所;故=以。添字還原
所以(才)說不受福德。不是真的不受福德、沒有福德可受,而是自己不貪、不著於福德罷了。「勝前菩薩所得功德」,楊本、錢本同,閔刻誤作「福德」。 「何以故」三字,北峰校本無。)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佛弟子孫守真按:可見「若」卽「或」,卽「如有、似有、有所、好像有、有時」。這些「來、去、坐、臥」均是「相」也。添字還原:「所以(才)名如來」。故=所以。)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衆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弟子孫守真按:前均言「無實」,此則溫習「無虛」。)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卽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卽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卽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卽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卽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卽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著其事佛弟子孫守真按:凡夫貪著,菩薩不貪著,以不貪著義,亦可謂「忍」矣——忍住不貪,忍住不著也。)「寧為多不」下,北峰校文云:古本同,《論》有「須菩提言」四字。圭峰、霅川、壽春並無。)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佛說」=「佛(有)說、佛說(了)」。如白紙黑字,賴不掉,佛有說啊!此即「若人言」之「佛說」。)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如來所說。」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卽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佛弟子孫守真按:「是名」猶云「(佛才會)這樣叫、稱」。是:這樣;名:叫、稱。添字還原
:才會;找對主詞
:佛。)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卽非法相,是名法相。佛弟子孫守真按:如來世尊若不即時補充此句,則聽者又要生起一個「不生法相」之相了。佛教我們「不生法相」,就是不生一切法相(包括這個「不生法相」的相也不能生起),如果聽者卻誤領會成「不生法相」這樣的相,或行持,或操守,要守住這個「不生法相」,那不就又生了一個「不生法相」的相了嗎?豈如來?)解我所說義不」下,北峰校文云:古本同,《論》有「不也」二字;疏本並無,未詳。)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於此經持。「持於」二字貫下「四句偈等」。前云功德,以無相已,而此則退而求其次,若不能無相,則持此經為人演說,亦有大福德。末再交代如何為人演說?即要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無相),要問為什麼的話再補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這個,為人演說這個,即使自己不懂、不到這個層次,也要照著如此說。)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勝彼。佛弟子孫守真按: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福」(福德),非功德。以僅止於為人演說,如講經法師,只會講,卻未契入無相者。)云何為人演說?佛弟子孫守真按:云何=如何、怎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佛弟子孫守真按:若人追問為什麼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再加以說明如下,因為:)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觀,去聲。)
佛說是經巳,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發菩薩心者」,楊本、錢本同,閔刻誤。北峰校文云:諸本同《論》,並作「菩薩心」,作「菩提」者,非。 經中「則」字,壽春皆作「卽」字,蓋自高麗避諱,去「卽」從「則」,旣而改正不齊,遂淆涇渭。大抵:「合兩」之義,當「卽」;「相仍」之義,當「則」。然「卽」可用之「相仍」,而「則」不可用之「合兩」,不若從「卽」之為得也。無聞聰禪師註本,皆從「卽」字。常熟邵武公石刻,辨之甚詳。世稱本校文,卽依北峰校本添註者也。石刻不及見琴川朱居士新刻旁訓梵本,板貯虞山竹林禪院印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