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境秀 10/ 卷二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孫守真按:添字還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非「和合」生、及不「和合」(生)。)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孫守真按:證,阿難所證之見也。
先抓動詞:和合。
阿難,汝既以為「性(見精)=菩提心=覺元=本覺妙明性」乃和合起者,則乃與「明」和、與「暗」和……)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佛弟子孫守真按:若但與「明」和,則其餘非明者之雜相,當不能見。)

若非見者,為何見明』?若卽見者,云何見見』?(佛弟子孫守真按:找對主詞:見什麼?若能見此諸雜形像,則只是見此諸形像,怎麼能說見到了「見」?)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孫守真按:「見」若自能圓滿絕對,不待外物,則何處、怎麼與「明」和?)

若『明』圓滿,不合『見』和(佛弟子孫守真按:不合=不與=不和(和=與)。「明」自圓滿,何須「見」與之和合?)

『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孫守真按:添字還原:(如此,則)「見」必異於「明」,不與「明」和合。
「雜」相與「明」相性亦不相和合也。)

『雜』失『明』性,和『明』非義。(佛弟子孫守真按:「雜」不能代表「明」,「明」不能含括「雜」。說「見」與「明」和,則非其義,蓋見可見明,亦可見「雜」諸「形像」也。
先抓動詞找對主詞添字還原:和『明』非義:和,動詞,和合。(言『見』)和『明』(乃)非義。)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佛弟子孫守真按:舉一反三,同理可證。)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見精』,為與『明』,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佛弟子孫守真按:和、合,分辨。)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卽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時,不與』合,與『』合者,(佛弟子孫守真按:疑此當作「若見『』時,不與』合,與『』合者,」)

應非見明』,旣不見明』,云何『明』合?(佛弟子孫守真按:亦不必誤或改也:「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謂若此條件成立,則「與『明』合者,應非見『明』」。能見「暗」,若叫做不與「暗」合,則能見「明」也不當言其與「明」合了。乃以下三段推論也:添字還原
見『暗』時,不與『暗』合,
(則)與『明』合者,應非見『明』,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佛弟子孫守真按:「明、暗」對反互斥不相容不共戴也。非AB。)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佛弟子孫守真按:我是像這樣想的。如=像(這樣)。)

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孫守真按:「元性」不是與「諸緣塵、及與諸心念慮」和合,才會有作用的嗎?
由下文判斷,
上下文(前後文)此「非和合耶」當是「(是)非和合的嗎?」添字還原。謂『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是「非和合」的(這樣)嗎?)

佛言:汝今又言『』非和合,(佛弟子孫守真按:非和、非合,下分二股辨析。)

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佛弟子孫守真按:和,和麵之和。故有融在一起之義,故無邊畔也。)

在『見』在『明』,自何為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佛弟子孫守真按:若「明」之中必無「見」的話,謂二者互斥不融也。)

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佛弟子孫守真按:且,將且。若以上條件成立,則且……。可譯為「連」:那麼「見」連「明」這個東西都看不到了,又怎麼去甄別「明」和它合或不合的道理。
如此,眼見不到明,就如同耳聞不到明,是一樣的了,又哪還有「眼見」與「明」「合」「不合」的問題了。
由是而知,性與諸根,不即不離,是一非一,亦同亦異。)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孫守真按:同理可證。)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處出生,處滅盡(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何處生出,何處盡滅?當,指生出之處。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隨,即盡滅之時。七星大法:時間vs空間。)

幻妄稱『』,其『性』眞妙覺明體(佛弟子孫守真按:幻妄者必有生滅,且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真,不生不滅者也,此方為性、為妙覺明體。
=,抽換字面爾,猶如來十號,不拘一名,是如來說也。)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孫守真按: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有,抽換字面、換句話說爾。所以有生有滅,有生滅之名相者,俱從妄幻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可見皆與五官、感官有關者。可見翻邪三皈,不皈佛法僧(覺正淨)即歸六塵已。賊為子,即此之謂也。故下云「殊不能知」,「認、知」之根本已誤,自然絕不能知已。)

殊不能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佛弟子孫守真按:如來藏(本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添字還原倒序重組。以上言心性之屬性。以下言心性之所在——離一切妄,即一切真;返一切幻,即一切常。
本,本來;源本、源自。生滅)

妙眞如性,性眞常中孫守真按:性真、常中,妙真如性之屬性。或添字還原:妙真如性,(此)性(在)真、常(之)中。(若)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之間,則)了無所得。)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佛弟子孫守真按:若在紙上求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
看到「於、于、在」,要想到:
倒序重組添字還原:(若)於去來、迷悟、生死(之中)求妙真如性、性真常中,了無所得。)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