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境秀 12/ 卷三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唐天竺沙門般刺密帝譯(佛弟子孫守真按:唐字貫下。)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淸河房融筆受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眞如性?阿難,卽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佛弟子孫守真按:目=不勞。兼目與勞=兼(目)不勞與勞。或,目=眼睛。謂眼根本身與其疲勞也。)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佛弟子孫守真按:與前所論「瞪發勞相」同是菩提自性也。
瞪發勞:瞪(久了)發(勞)。發,發生,生→產生。發生疲勞的現象。)
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孫守真按:性,性能,能力。 ②單字想複詞 )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卽隨滅,應非見暗;(佛弟子孫守真按:非=不能、無法=下文「無」。非見=無見。抽換字面爾。本經譯者特愛抽換字面,故熟悉哪些字是同義置換者,則易讀多已。)
若從暗來,明卽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孫守真按:急,非緊急、急快,而是用力、猛(按=塞)。)
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佛弟子孫守真按:聽=聽聞。用聽聞者,以免與下鼻齅聞混也。)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卽隨滅,應非聞『動』;(佛弟子孫守真按:非=無=不(能)。)
若從『動』來,『靜』卽隨滅,應無覺『靜』;(孫守真按:無覺=非聞,抽換字面、換句話說爾。)
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卽非虛空;(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空』有聞性,豈能復名為虛空?)
又『空』自聞,何關汝入?(孫守真按:又,猶「況、矧」。)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孫守真按:畜=搐,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②單字想複詞:抽搐。搐=抽,③字形結構換聲符。抽吸,擤也。鼻孔快速吸吐空氣。)
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佛弟子孫守真按:不論是正常或有病、不正常,都是菩提瞪發勞相。
諸香臭氣:諸香氣與臭氣⑤添字還原 )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孫守真按:前耳聞亦言「發聞居中」,此則鼻聞也。故前為聽聞性,此乃齅聞性。)
吸此塵象,名齅聞性。(孫守真按:齅=嗅=臭,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佛弟子孫守真按:非=不,抽換字面爾。)
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孫守真按:無=滅,抽換字面爾。)
云何發明香臭等觸?(孫守真按:發明:①斷句②單字想複詞: 發現明察,發明=發覺。)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佛弟子孫守真按:⑤添字還原:必無「通、塞」之知、必不能識『通』與『塞』已。)
如是聞機本無自性,(佛弟子孫守真按:機=體=性,抽換字面爾。如「如來」十號,不拘一名也。)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迴齅汝鼻,(佛弟子孫守真按:迴,返,迴轉道,②單字想複詞。迴齅汝鼻=返嗅汝鼻。⑦先抓動詞:齅=嗅=臭。)
『空』自有聞,何關汝入?(佛弟子孫守真按:則「聞」性必歸屬「空」,不關吾事已。)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孫守真按:②單字想複詞:口吻,同義複詞。吻=口=唇。)
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孫守真按:此「觸」與前「云何發明香臭等觸」之「觸」,俱為「感、覺」義。感覺,同義複詞。②單字想複詞:觸感、觸覺。
微有甜觸=微有甜味,抽換字面爾。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苦味⇌甜觸。)
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佛弟子孫守真按:彰顯、突顯、顯示出此舌根在作用也。)
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孫守真按:⑧找對主詞:誰不動?舌根。)
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孫守真按: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嘗苦⇌淡知。④倒序重組:嘗⇌知。舉「苦」以概「甜」。嘗=嚐,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佛弟子孫守真按:非=不,不於空生=非於空生,抽換字面爾。)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佛弟子孫守真按:知,即前文「知味性」。)
若從『淡』出,『甜』卽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佛弟子孫守真按:前舉「苦」以該「甜」,此以「甜」而括「苦」,作文變化字面爾。)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孫守真按:斯=是=是故=是以=於是=所以=因此。)
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佛弟子孫守真按:此「口=舌」,抽換字面爾。)
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𤍠手,若冷勢多,𤍠者從冷;若𤍠功勝,冷者成𤍠。(佛弟子孫守真按:勢=功,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抽換字面爾。勢能、功能,同義複詞。熱功=熱能。)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佛弟子孫守真按:此即下文「離合」。互文見義。謂冷熱合觸,以有知覺性,冷熱分離則此知覺性亦顯知其分離已。即冷熱合時,知覺性知,冷熱離時,知覺性亦知。顯,察覺、知曉也。
此=冷熱。
上下文(前後文))
涉勢若成,因於勞觸,(佛弟子孫守真按:此即下文「違順」。違順指冷熱之相違,誰勢強則遷就誰的順勢。離合則指此冷熱二手之相接觸也。
勞,彈性疲乏、彈性疲勞之「乏、勞」。因觸久而生勞,故不復分辨二手冷熱而遷就於勢能強之一端已。)
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佛弟子孫守真按:性=體,抽換字面爾。)
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顚倒生住異滅,(佛弟子孫守真按:顛倒,謂寤與眠、憶與忘之所認知的生住異滅是正相反的。猶「眼見」功能之正常時、與疲勞時,所見所知乃是正相反、對反、顛倒的。且各不相認帳。
記憶,同義複詞。)
吸習中歸,不相踰越,(佛弟子孫守真按:豈謂吸取、慣習、嫻習,而心中歸納、分類,不相踰越,有條理、邏輯耶?謂忘了就是忘了,不認記時的帳。
吸=汲,③字形結構換部首。中=衷=心中。
意根疲勞,猶精神疲勞。)
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佛弟子孫守真按:疑此「地」乃「他」之訛,謂流不及對反之他方、另一方也。他=餘;其他=其餘。醒寤時與眠睡時對反、記憶時與忘記時對反,此謂逆流。見聞,覺知也,抽換字面爾。⑧找對主詞:誰的「見聞」?非眼見耳聞也,非眼、耳之見聞也;若為眼之見、耳之聞,則本師世尊何故不在前耳聞、眼見處詳明,乃於此闌入?(明明世尊論析如是有條理、有條不紊、涇渭分明。五陰就是五陰、六入就談六入,各不相犯,森然羅列;偏因見到「見聞」二字,不加思索,便逕以為又在講眼見耳聞,而非意知。)此蓋「知」之見聞、即「意知」之所知也。蓋其醒寤與睡眠時相逆、顛倒,記憶與忘失時顛倒、逆流,皆其當處所見、所聞以為其知覺者也,故自是而非彼,若叛逆然、若顛倒然。決非但說眼見與耳聞也,此段乃在意知,何可喧賓奪主、反客為主?
「流不及地」或當作「流不反他」,反歸於他方(對反之一方),故「寤」與「眠」、「憶」與「忘」,有逆流、對反之認知也。
內塵,心意識也。內=心=中。因於心意之外的生滅塵與內心意識塵相撮合。
逆流,即前文「顛倒」,亦抽換字面爾。上下文(前後文)
此段明明是承前七處徵心而來,皆用排除法以啟迪阿難與我等未明自心本性所在之弟子,以浮現、突顯、自彰其自心本性之所在也。何獨此談意根處,而逕論述意根是否可求得如來自性?如此不按文本演說,末學實不敢苟同也:如「我們要想用第六意識思惟想像求得無上菩提,這是辦不到的。」https://kknews.cc/fo/2x3ezmz.html
如是論述,皆論師不顧原文字義辭句文理,師心自用、想當然爾之所致,非《楞嚴經》世尊本師此段如來真實意/義也。本師此處,前後諸文,何時要我們藉什麼、「用」什麼來「求得無上菩提」呢?反而是不論何處,如來都是要我們利用排去法來思惟,性、心究竟安在,要求得,也是在此中求,豈是僅在此論析意根時求而已矣?)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佛弟子孫守真按:根=體=性,抽換字面爾。)
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佛弟子孫守真按:⑥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來=有=出=生;抽換字面爾。)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卽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卽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卽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佛弟子孫守真按:二體,寤寐。謂若意知性(覺知性)在意根處,則寤寐將無從意知已。寤寐乃隨『身』而有,非隨『意』而生也。⑧找對主詞:誰離斯二體,意知性也。意知性若有體在意根,則不在身根,則不能識別隨「身」才有的「寤寐」二相已。寤、寐雖影響了認知,然認知卻不是寤、寐的決定者,而是身體、身根方是寤寐的主宰。)
此覺知者,同於空華,(孫守真按:「空華」即「菩提瞪發勞相」之換句話說爾。)
畢竟無性。(佛弟子孫守真按:性=體;前云「畢竟無體」即用「體」字。)
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佛弟子孫守真按:世尊用此排除法以見六入均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