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境秀 13/ 卷三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眞如性?~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眞如性?阿難,汝且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無,誰明『空』質?孫守真按:既無「色」何以識「空」。質,本質,作文湊四字句爾。色相旣無,誰明空質?=『色相』旣無,誰明『空』?)

『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卽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佛弟子孫守真按: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空色=空質。色=質,抽換字面作文爾。)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卽『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更祇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鐘,(佛弟子孫守真按:欲集眾則撞鐘,欲辦食則擊鼓。)

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佛弟子孫守真按: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邊=處,抽換字面作文爾。)

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佛弟子孫守真按:又是遍一切處。)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佛弟子孫守真按:找對主詞添字還原:若(耳)無來往(以就近其諸音響)亦復無聞。)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俱無(固定、特定之)處所=遍一切處。)

卽『聽』與『聲』,二處虛妄,(佛弟子孫守真按:以為有「聽」與「耳」二邊二物,乃是虛妄分別。)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又此鑪中栴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孫守真按:錙銖、銖兩之銖。單字想複詞。然=燃,字形結構換部首。若燃一銖兩分量的栴檀香。)

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佛弟子孫守真按:稱=叫做=名為。下同。)

當從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既已)稱(為)『汝聞香』,(則)當於鼻入;(而今卻說)鼻中出香,(則)說『聞』非義。『聞』這個定義就不成立了。「聞」必從身外而體內也。)

若生於『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鑪中,𬋖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𬋖成烟,若鼻得聞,合蒙烟氣,其烟騰空,未及遙遠,四十里內,云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卽『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鉢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於意云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卽同他食,(佛弟子孫守真按:食(物)若自有知之能力、性能,則他食(物)同然。)

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噉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旣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旣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云何名『味』?(佛弟子孫守真按:味,諸味(前文作「多味」),有分別、不同也。)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卽『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頭,孫守真按:晨=朝。晨朝,同義複詞,猶早晨亦為同義複詞。早==朝。
=摸,
字形結構換部首字形結構換聲符

於意云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佛弟子孫守真按:為=是。倒序重組:為誰能觸=是誰能觸?)

能為在手?(佛弟子孫守真按:能=性能、能力、功能。)

為復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云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云何名觸?(佛弟子孫守真按:「觸」必有兩端,乃其定義也。)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佛弟子孫守真按:以手摸頭時,手與頭才會都有感覺、觸覺。)

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佛弟子孫守真按:「二體」=「二身」。身體,同義複詞,抽換字面爾。)

觸誰為在?(佛弟子孫守真按: 倒序重組:觸為在誰=觸是在誰。)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佛弟子孫守真按:「能、所」互斥,不可兼得。)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佛弟子孫守真按:即「虛空」無「觸」之性能也。)

是故當知,『覺』與『身』俱無處所,卽『』與『』,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則,孫守真按:法則=法,為作文添字構成複詞爾。)

為復卽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佛弟子孫守真按:心=意,亦抽換字面爾。
此句即:此『法』為『心』所生?或為『處』所生?處=塵。)

阿難,若卽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佛弟子孫守真按:「處」之定義即為『心』所緣者也。
若『法』全在『心』此端,則『心』所緣之『處』將在何處?)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佛弟子孫守真按:方所=處,處所,同義複詞。亦抽換字面爾。若「法」不在「心」,而端在「處」(方所)。
若由「處」生。)

則『法』自性,孫守真按:則『法』自有構成其『法』之性能,不藉外有。)

為知非知,(佛弟子孫守真按:那麼所謂「知」者則不復為「知」了。為知非知=則知非(復為)知。)

知則名心,(佛弟子孫守真按:然而所謂「知」者,必與「心」合,有知的東西,就叫作(名為)「心」。)

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孫守真按:既異於汝,又不是塵,則同於他心,不是汝心。)

卽汝卽心,(佛弟子孫守真按:找對主詞:誰即汝?他心量即汝,他心量即(汝)心。)

云何汝心,更二於汝?(佛弟子孫守真按:云何「汝心」量,成了「他心」量。云何汝一心,能分裂成了兩個?
以上是論「法自性」,無關於『心』知。)

非知者,此塵旣非色聲香味離合冷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則)離合冷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
心知、意知所緣之塵境,非色聲香味也。因為色乃目見之塵境、聲乃耳聞之塵境、香乃鼻齅之塵境、味乃舌嚐之塵境。)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故當知『則』與『』俱無處所,則『』與『』,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