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境秀 7/ 卷二 ~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孫守真按:通,通明。壅,壅塞,指遮蔽光明(明耀)、視線。耀,字形結構兼音義:从「光」。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找對主詞:通什麼、壅什麼?)

分別之處,則復見緣孫守真按:緣慮心,攀緣心。以緣慮心故,故有分別。
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觀、見、是、紆……等均是抽換字面爾。「紆」對應「壅」而言,皆阻塞不通也。世尊言此,蓋或通或塞、或染汙或清淨也。)

頑虛之中,徧是空性𡋯之象,則紆昏塵孫守真按:鬱𡋯=鬱勃=郁勃字形結構兼音義字形結構換部首。)

澄霽歛氛,又觀淸淨。孫守真按:此數句由下文可知如何斷句已。上下文(前後文)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孫守真按:還原泝始,溯其源頭。)

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孫守真按:還==終究=畢竟……。)

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孫守真按:歸屬,同義複詞,抽換字面爾。單字想複詞。還==屬。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

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𡋯還塵,淸明還霽。(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換句話說:黑月致暗,戶牖則通,牆宇使壅,分別故緣,空故頑虛,塵乃鬱𡋯,霽則清明。)

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佛弟子孫守真按:皆可循其本。)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添字還原:汝見見精明性,當(於此)八種(中)欲還(於)誰?
八種:日、黑月、戶牖、牆宇、分別、空、塵、霽。)

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佛弟子孫守真按:若見精明性——精明之見性——歸於八種中之「明」,則……。
於無日光明時,尚能見暗,則見性之精,不在於「明」,不因「明」存也。)

雖明、暗等種種差,見無差別。(佛弟子孫守真按:能見、見到並無差別,差別的只在明亮度而已矣;且不論何種明暗度,見性均可見也,不礙見性、見能——見之性能也。)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佛弟子孫守真按:如若能歸於前述八種等等,則自然非汝所有之性、此見性亦非在汝,而在於彼八者等等也。)

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佛弟子孫守真按:者=的(話)。還==屬。
添字還原:(若這見性)不歸於、不屬於你的話,(還會)屬於誰呢?前八者等等都不是了。
不歸於你的,就不是你了,還會是誰呢?即不歸你的,就不是你;歸屬於你的,才是真屬於你的、才是真的你。)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佛弟子孫守真按:見精明性本在我身,而迷己逐物,向外求竊視,當然被外能生滅者而生滅。隨波逐流者,不與波流起伏,還與什麼寂靜呢?)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佛弟子孫守真按:無還,無所還處,添字還原,唯獨還我自身。)

云何得知是我眞性?」(佛弟子孫守真按:雖不屬於如上八種等等,而終歸我,然如何即此而知,此便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淸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孫守真按:初禪天乎?下文「四天王」,亦屬天,當是也。上下文(前後文)

得無障礙;而阿那律閻浮提,如觀掌中𤲅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淸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佛弟子孫守真按:能見度的高低廣狹遠近。)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徧覽水陸空,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佛弟子孫守真按:昏、明之差等在於前塵之自然分別,滯留在其特定的昏、明屬性,非見性之有所差別也。承前,將明、暗歸諸其來處,種種明、暗並非見性所出也。)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佛弟子孫守真按:自性與外物,由是明辨。「我體」為「自」,「物象」為「他」。)

今吾將汝」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佛弟子孫守真按:將=帶。將軍=帶兵。將汝,帶著你。
看到「於、于、在」,要想到:
倒序重組:於「見」中擇。)

阿難,極汝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諦觀,雖種種光,亦。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淸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佛弟子孫守真按:差別歸於物類,並不在於見性。則此見性如鏡,物來照物,不來不照,照見所見,唯物之照,於鏡無擇,但作反映爾。)

妙明,誠汝見性。若(佛弟子孫守真按:若「見」歸於物,不歸於汝。歸於物,當然是物,而非汝矣。)

則汝亦可見吾之見(佛弟子孫守真按:汝亦可見我此之『「見」相』、『「見」物』。「吾之見」,「吾之見」相。添字還原
加了引號,定性為名詞,不誤濫為動詞,則明白許多已。斯「
先抓動詞·找對詞性」之用也。)

若同見者,孫守真按:若,如果、假如、假設。可同見「吾之見」的話,叫作「見吾」,則吾不見時,卻為何不能見到「吾不見之處」?)

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佛弟子孫守真按:若「見」在/歸外物,則不見時,當可見「不見」此物,為何吾不見時,卻不能見此「不見」。見不到「不見」本身,就知「不見」非外物之可見者,自然不在外,而在內之自性(見性)。
何不見「吾不見之處」:為何看不到「吾不見之處」這個東西?)

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佛弟子孫守真按:如果「見」性是無法看見=不見=不得見、見不到),則必非有一可見之相,名為「不見」。
若「見」是「物」=「見」若是「物」,則必可見「見」,也必可見「不見」,今見性既不能見「不見」,則知此見必不在外物,「不見」之相,亦非外有,實屬見性。是見性不見也、不願見,而非有一「不見之相」可見也。
若「見」不見:若「見」不見「吾不見之處」這個東西。
添字還原找對主詞:若「見」不見(不見之相),自然彼非不見之相。倒序重組 =自然無彼不見之相。
非彼「『不見』之相」=不是那個「『不見』之相」。
彼,代名詞,
找對主詞:代「吾不見之處」這個東西。
自然彼非不見之相:自然「吾不見之處」這個東西就不是個「不見之相」了。
「不見」,非相,故不在外,故其非物,則還歸汝身,「云何非汝」。)

不見吾不見之,自然非,云何非(佛弟子孫守真按:
若不能見到「吾不見之地」這個東西,則「吾不見之地」這個東西自然不是「物」
(因為「物」必可被見到也),云何非「汝」?如人眼只能見人(物)不能見己也;只能見己身體,不能見己見性也。蓋見性遍一切處,卻不能見其自己、見到見性自身。——「見性」所見必為「物」,見性不能見者即「見性」此物也。故知見性非「物」。凡是「物」必被「見性」所見;「見性」非物,故不得見、見不得=「不見」。
非物即我——不是外物就是自我。自然非物,「見」自然不在外物,而在汝。
處,抽換字面爾。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
不見之=不見之=不見之,抽換字面爾。即末學所用之「東西」也。
若「見」是物非我,則「不見」也必是物而非我。今我不能見此「不見」,則知「不見」必非是可視之相物,而乃見性之自身(體)已。故歸於見性、在於我身。)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旣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佛弟子孫守真按:「體性紛雜」對應前句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豈可紛雜淆亂?「物」亦能見,汝亦能「見」,則亂已。「見」必歸「汝」,不歸於「物」,是不可紛雜闌入者也。)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眞性,性汝不眞,取我求實?(佛弟子孫守真按:汝見時,是汝見到,非我見到,則此(汝見到、能見之)周遍之見性,不歸於汝,乃歸我乎?故非汝而誰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佛弟子孫守真按:必是我而非其他。餘,其餘=其他=物。必我非餘=必我非物。抽換字面爾。)

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國退歸精舍,祇見伽藍,淸心戸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絶?(佛弟子孫守真按:是「見」自己縮其大而成其小之故,還是它被外物所阻斷者。)

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佛弟子孫守真按:義=道理、原理、緣故。)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佛弟子孫守真按:此即前文「無非前塵分別留礙」「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則(是)物類自有差別,(而)見性(並)無差別。故此有差別者,俱屬/歸於物,不在見性。
「前塵」之「前」,
找對主詞:誰前?見性前也。即與見性相對、為見性所見者也。
「事業」即「物」,亦抽換字面爾。諸所事業=各種各樣的物。
「見」乃「根、性」方面的,非「物、塵」那邊的。此須辨別、宷明、審,為此段中心義諦!——前文【今吾將汝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有殊異者必非根、性也,必屬物、塵也。故識得一,萬事畢已。是不二法門。唯一
(、一如、一真)則無殊異已。)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佛弟子孫守真按:復=再。倒序重組:見中方空;字形結構換部首:中現方空。 )

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則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如是,云何為(佛弟子孫守真按:性之義如是如是(如器空其形之理,豈能有「住」「在」之所?),豈可
==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此理也。心=性,不可「在==定」也。
「在」亦「物、塵」邊事,非「性、心、根」這邊也。
「在」在於「物」,不在於「心」,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真心已,非妄念想。妄念殉物逐塵,故隨物、塵而有「大小內外諸所事業」也。)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孫守真按:於虛中有一方相所在,將其所在處之方相除掉,即成其圓也;不應如此見解。
=只要這樣就好了。
「更(於)虛空中除其『方相』所『在』」。
除掉虛空中的「方相」也。)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大小仰觀日時,汝豈挽齊於日面。孫守真按: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縮「見」挽「見」。使「見」縮,把「見」高(拉高、抬高)也。
把「見」拉高到與「日」對面之處,才能「觀日」嗎?觀日之時,「見」既不因仰觀而高之,同理,入室之見,自然不因入室而緊縮也。
日面=日面齊。與日齊面。
看到「、于、在」,要想到:
倒序重組。)

若築牆宇能夾斷;(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能夾斷「見」。)

穿為小竇,𡨴無續迹?(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牆壁、房子能夾斷、遮斷、遮蔽「見性」,則把牆壁、房子打個洞,不就能把被遮斷的見性給接回來了,可能嗎?故曰:這樣的道理(是義)是說不通的(不然=不符合經驗事實)。可見均是經驗,非超驗之玄學也!感恩感恩 讚歎讚歎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世尊故意用「小洞」為喻,因若是被遮斷者,有通孔必得相連續也,而僅在屋壁上打洞,豈能擴展汝「見」?言小洞者,為避免誤以拆掉屋牆則見域果亦隨之張大而強辯也;若見性是被遮斷者,不必拆隳,僅破個缺口亦當可以也。)

是義不然。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失於本心(佛弟子孫守真按:本======吾。故曰唯我獨尊,豈凡夫妄念之假我耶?)

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佛弟子孫守真按:「見」無大小,「觀」所以有異者,「如鏡現像,似珠隨色」,是物、塵自大、自小,非見性放大、小也。)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為物轉,固為凡夫。輪迴不出,此根本因也。
如來=一、無異、無殊、無「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
若能轉物,乃承前「為「物」所轉」而來,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上下文(前後文),只要不為物轉,即是「能轉物」=皈,即翻邪歸正也;豈能徑以為此「轉」為如神通變化變魔術般,將物改易、隨心造化耶?如來此說,固非此義也!不可訛傳!!
前塵影事,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若欲以心「得」以轉物,干預彼前塵影事,固仍是妄念已。
轉念唯在不為物轉,念佛亦是此理。不為物轉即不失圓明不動自性,豈復更為「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而有所得失短長苦惱,自然煩惱消,智慧(慧眼)長已。
不為物轉,猶前「但除」;但除為「物」所轉,即是能轉物、同如來矣。故不可再頭上安頭,以為有一如來果可得也。「但除」妄,即如來。翻邪即三皈已。)

身心圓明,(佛弟子孫守真按:身===自身。身心,我身之心、自身之心=我心。
圓明:圓滿地明智。圓==不二=全。)

不動道場,(佛弟子孫守真按:動則有異,自有分別。於彼於此,故有動處。若寂靜滅,元止一處。何來動機,動何能濟?——自性圓明,無「動」之餘地也、無「異」之契機也。圓只唯一,不二不異。
身心圓明(即)不動道場。
添字還原
入不動地,即能如下所得之果(結果、成就、境界,因-果自然如此,非別有一果實可得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佛弟子孫守真按:問君何能爾?心無殊異,相乃萬殊。徧一切處,豈有二致?豈非能徧。物來照物,隨物大小廣狹,無不周遍,孰能閾限,誰作分別?感恩感恩 讚歎讚歎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於一毛端見「性」,於十方國土亦見「性」,無不是性,性無不在也,故拈花微笑,唯妙明圓心。
物有大小,圓明豈有。毛端是它毛端,國土是渠國土,干卿底事?於我何干?為物所干,故為物所轉。能含受毛端,自能含受國土。既為毛端所轉,當然不能含受(含攝、攝受)十方國土。故芥子納須彌,以芥子自芥子,須彌是須彌,我自是我,都攝無盡,誰來都照,能正遍知也。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倒序重組:能徧含受十方國土。
含受=攝受,是如是攝受,不是什麼神通奇怪者!學佛就是在學科學、真實的「諸法實相」,豈是神怪奇異、科幻幻想編導的。其如後世、民俗流傳之神怪異能、矜奇炫惑者,蓋不過是妄想中再打妄想者也,猶編科幻小說戲劇故事者。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矜奇=(以)奇(為)矜、以奇自矜、矜尚奇異。)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