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境秀 14/ 卷三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眞如性?~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眞如性阿難,如汝所明,(佛弟子孫守真按:所明=所知=所明知=所明瞭。)

』為緣,生眼識』,(佛弟子孫守真按:生於=生得=生成=成就=造就。
以『眼』與『色』為緣,才會產生『眼識』。
生於『眼識』=生『眼識』。下同。加「於」字者,為湊成四字作文爾。
「『眼、色』為緣,生『眼識』」此句即下文
「『眼、色』為緣,生『眼識界』」。故此「於」字為虛但為湊足四字成文爾,而易誤導讀者,其罪何贖?!
「生眼識界」,已足四字,故不復再添「於」以足之。)

』為復因』所生,以眼為界?因』所生,以色為界?阿難,若因眼生,旣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孫守真按:若因眼生則只能識眼(看到眼、覺察到眼根)而已。)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孫守真按:若無青、黃、赤、白來表示,則無法立定界線。而青、黃、赤、白,不在眼根明已。)

若因色生,孫守真按:色塵。若(眼識)因色相而有。找對主詞添字還原

空無色時,孫守真按:空=無色。)

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虛空性?孫守真按:識,眼識。名詞。知,知曉、覺察。先抓動詞·找對詞性。)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從變則變,

(佛弟子孫守真按:若(識)從(色相)變則變。)

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旣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孫守真按:識知,動詞。找對主詞添字還原:(『識』)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孫守真按:若由眼、色二處俱生眼識,則無所謂離、合已。
中,動詞,中肯、中規中矩之中。中離,合於離、同於離也。
合則中離=合則同於離,與離無所不同。
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離則兩合,乃「合則中離」換句話說、變換句式,作文爾。添字還原:離則(若)兩(異者=+相)合。意即離則亦無不同於合已。離、合不復有別已。)

體性雜亂,云何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佛弟子孫守真按:俱無體性、本質所在也。乃遍一切處者也。)

則『眼』與『色』及『色界』三,(佛弟子孫守真按:色界=眼識界。)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旣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佛弟子孫守真按:『識』(將成)何形貌。添字還原。本譯文多為湊足四字而難卒讀也。)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云何耳形?(佛弟子孫守真按:句意同前「何形貌」者。真是可惡,為了湊字數而湊字數,全然不慈憫於後人之讀難也!嗟乎!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非必四字為句,真是固執!妄想分別執著斷不了,放不下,還成什麼佛呢?阿門。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孫守真按:即不關『耳聞』、不關『耳』。)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孫守真按:『聞』乃『聲相』形成之必要條件=必備條件=先決條件。)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佛弟子孫守真按:沒有「聞」,何來「聲相」?何以構成「聲相」?)

聞應聞識,不聞非界孫守真按:聞即聞識(聞=聞識),不聞,即無聞識,無識何來識界?)

『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孫守真按:聞=聞識。聲既有聞識,則此聞識已自聞,因其亦為「聲」也。聲者,即被聞到者也。如此,則聞識復在何處?以「聞識」已自「聲」出,併於「聲」內已。意思即當「聞識」因「聲」而有,則不復有「聞識」已,唯有被聞之「聲」爾。)

若無知者,孫守真按:無知,無(聞識之)知。添字還原。)

終如草木,孫守真按:則佛在此論說草木乃無情識也。或取常人意見為喻爾。)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孫守真按:界為兩域之交接處,中間不容有他物容身之地(地位,同義複詞:地=位。)。)

則內外相,復從何成?是故當知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佛弟子孫守真按:非因緣而生,亦非有體性所在者。)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佛弟子孫守真按:汝心中=於意云何。)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孫守真按:言肉身鼻子的形狀、模樣也,如爪有雙者,不是五爪,是二爪。)

為取齅知動搖之性?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卽『觸』,名『身』非『鼻』,名『觸』卽『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孫守真按:尚無其名,何況有實;既無有實,何以立界?)

若取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孫守真按:添字還原:元(是)觸(並)非鼻。)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佛弟子孫守真按:知=覺,抽換字面爾。空自知,何干肉事?肉則無知已。)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孫守真按:因能有齅覺、知覺者,畢竟是我,不是虛空。既今有覺察能力者是虛空,則虛空就是我了。則我此肉身,就不是我,因為它並無此知覺也。)

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佛弟子孫守真按:即無肉身。)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齅鼻,(佛弟子孫守真按:自嗅自己的鼻子,就有香、臭味了,不必外物才有。)

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孫守真按:一鼻以聞香,一鼻以聞臭。)

對我問道,有二阿難。(佛弟子孫守真按:有二鼻,必有二阿難(二身體)。)

誰為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旣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佛弟子孫守真按:「識」既在「香」,「香」有「聞識」,則如「眼」有「見識」,不能自見,「香」亦不能自聞,如何知「香」所在?)

知卽非生,孫守真按:承前「不知香」而來,「知非生」,即「不知」也。故下云「不知」則不是識了。
==即若。
皆為湊四字句而作文也,故不便讀如此!南無阿彌陀佛)

不知非識,孫守真按:不知=無知。無知(即)非「識」。「識」的定義即是「知」識,有「知」才能名為「識」。)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孫守真按:因,因而。「識」既在「香」,香如眼,不能自見自知(即「識不知香」),則識界從何而立?可知決定不從香而建立者。
此亦為湊四字句而足八字也。)

旣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佛弟子孫守真按:你以為有「聞性」這個東西,它畢竟是虛妄的。)

是故當知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佛弟子孫守真按:又=復次。)

『舌味』為緣,生『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佛弟子孫守真按:『』必與『』有關,識之職司為分別,分別即有分界也。故名「識界」。)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孫守真按:舉『苦』以借代『甜』等一切滋味。互文見義。又是作文爾!)

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旣多生,識應多體。識體若一,(佛弟子孫守真按:若識唯一體,非多體者。)

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佛弟子孫守真按:則無鹹識、淡識、甘識、辛識……已。和合俱生,謂鹹淡甘辛四種復和合與俱,而生出更多滋味,故下云「諸」變異相,變而異於原本「鹹淡甘辛」四味者也。意即「一切」滋味。
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
一切滋味,同為一味,應無分別。)

分別旣無,則不名『』。(佛弟子孫守真按:由是可見,「識」與「分別、分𭻃)」,不可分也。唯一體而無二致。)

云何復名舌味(佛弟子孫守真按:又是為了湊成四字、八字,而添一「見」字。舌味識見=舌味識。)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佛弟子孫守真按:舌、味和合為一體無別了。)

卽於是中元無自性,(佛弟子孫守真按:找對主詞添字還原:即於是中元無(舌與味之)自性。既無舌性與味性之分別,何來舌味識界=舌味『識』見」)?)

云何界生?(佛弟子孫守真按:界=識)從何生。)

是故當知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佛弟子孫守真按:三處都無其自性體。)

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觸』為緣,生於身識』,(佛弟子孫守真按:
『身、觸』為緣,生『身識』=
『身、觸』為緣,生『身識』,為湊四字,何不如是寫譯?反用「於」字?)

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孫守真按:身由誰來識?如眼不能自見,身不能自觸也。
=碰到、接觸;離,沒碰到、未接觸。)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佛弟子孫守真按:哪有有非身而能知合離,謂能知合離者必是身也。
=識。)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佛弟子孫守真按:物無觸之知,身乃有此種知覺。)

知身卽觸,知觸卽身,(佛弟子孫守真按:此乃論「身、觸」二者之定義。故觸不離身,身不離觸。
二者不離,然非同一者,故下云觸雖不離身,然觸並非身也。
此「即」乃謂「不離」,不是「就是」。)

卽觸非身,卽身非觸,(佛弟子孫守真按:意即觸非身,身非觸,加「即」字,亦為湊足四字爾。)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佛弟子孫守真按:元本,同義複詞。元無=本無。元無處所=本無一定之處所、固定之所在。)

合身卽為身自體性,離身卽是虛空等相,內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佛弟子孫守真按:此「中」=「界」。沒有內外,何來內外之界線?)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意識』,此識為復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佛弟子孫守真按:所,被「意」所思想者也。能、所。
發明汝意=以見汝意。)

若無前法,(佛弟子孫守真按:前法,即「意中」之「必有所思」。)

意無所生。(佛弟子孫守真按:「意」無從發明、顯見、浮現。)

離緣無形,識將何用?(佛弟子孫守真按:無所緣則無所成形,如何形成認識分別?)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佛弟子孫守真按:「諸思量」與識心,為同,或為異。若同於「意」,則就是「意」本身。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此句又為了湊足四字、八字!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
又汝『識心』與『諸「意中必有所思」』
諸思量,即代前「意中必有所思」。)

意』卽意』,云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佛弟子孫守真按:云何(由、從)『意』(而)生。添字還原。又是為了湊足四字故難卒讀也!)

若有所識,云何識意』?(佛弟子孫守真按:先抓動詞:識。)

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孫守真按:不論同與異,不論「諸思量」為同於「意」或異於「意」。)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汝識決定依於法』生。(佛弟子孫守真按:沒有「法」塵,就不會有「意」「識」(「意」之識)之產生。
汝(意)識,
添字還原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此句乍看是散文句,實則仍是四字八字在湊數之駢句爾。人家是四六文,這譯文是四八文——八仍是四。唉。菩薩慈悲。感恩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今汝諦觀,法法何狀?(佛弟子孫守真按:如是之法,將是何法、何樣?)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孫守真按:色空,色見眼;動靜,聲聞耳;通塞,香齅鼻;合離,味嚐舌、觸身。)

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佛弟子孫守真按:「色空諸法=「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諸相」。
=同。等同,同義複詞。
生則此識與諸法同生,滅則此識與諸法同滅。
找對主詞添字還原。既識與法俱滅(「若因『法』生」),則此識將作何形相,即不成其為識,不為「識」,何來「界」?「界」因「識」方有也。)

所因旣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此識)作何形相。既無其因,「識」成何樣?既無其樣,界云何生,如何識別?)

相狀不有,(佛弟子孫守真按:「識」不成形,即不成立。)

界』云何生?是故當知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