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引之《經義述聞》實境秀 3/
《經義述聞序》
昔郢人遺燕相書,夜書,曰:「舉燭」,因而過書「舉燭」,燕相受書說之,(佛弟子孫守真按:說=悅,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者,舉賢也。」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佛弟子孫守真按:⑤添字還原:非書(之)意也。)
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腊者「璞」,(佛弟子孫守真按:皆取其朴樸素之義。)
周人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乃鼠也。夫誤會「舉燭」之義,幸而治;(佛弟子孫守真按:②單字想複詞:國治、長治久安、大治之治。)
誤解「鼠璞」,則大謬。由是言之,凡誤解古書者,皆「舉燭、鼠璞」之類也。
古書之最重者莫逾於經,經自漢晉、以及唐宋,(佛弟子孫守真按:及=至;以及=以至(於)。⑤添字還原。及=洎,同音通假?)
固全賴古儒解注之力,(佛弟子孫守真按:①斷句⑤添字還原:解(與)注。)
然其閒未發明而沿舊誤者尚多,皆由於聲音、文字、假借、轉注未能通徹之故。
我朝小學訓詁,遠邁前代,至乾隆閒,惠氏定宇、戴氏東原大明之,高𨞄王文肅公以淸正立朝,以經義敎子,故哲嗣懷祖先生家學特為精博,又過於惠、戴二家。先生經義之外,兼覈諸古子、史。哲嗣伯申,繼祖又居鼎甲,(佛弟子孫守真按:①斷句⑤添字還原②單字想複詞:繼(其)祖(父)又居鼎甲。)
幼奉庭訓,引而申之,(佛弟子孫守真按:故嵌入其名字也。)
所解益多,著《經義述聞》一書,凡古儒所誤解者,無不㫄徵曲喻,(佛弟子孫守真按:曲盡。②單字想複詞。
而𢔶其本義之所𡉈,使古聖賢見之,必解頥曰:「吾言固如是!數千年誤解之,今𢔶明矣。」嘉慶二十年,南昌盧氏宣旬讀其書而慕之,旣而伯申又從京師以手訂全帙寄余,余授之盧氏,盧氏於刻《十三經注疏》之暇,付之刻工,伯申亦請余言序之。
昔余初入京師,嘗問字於懷祖先生,先生頗有所授;旣而伯申及余門,余平日說經之意,與王氏喬梓投合無閒。是編之出,學者當曉然於古書之本義,庶不致為成見舊習所膠固矣。雖然,(佛弟子孫守真按:①斷句②單字想複詞:雖=雖然;然=如此。雖然=雖然如此。)
使非究心於聲音、文字以通訓詁之本原者,恐終以燕說為大寶,而嚇其腐鼠也。
嘉慶二十二年春,阮元序於荆州舟中
引之受性檮昧,少從師讀經,裁能絕句,而不𢔶其解。(佛弟子孫守真按:斷絕,同義複詞。絕句=斷句。)
旣乃習舉子業,(佛弟子孫守真按:既=已而=之後。)
旦夕不輟,雖有經訓,未及搜討也。年廿一,應順天鄕試,不中式而歸,亟求《爾雅》《說文》《音學五書》讀之,乃知有所謂聲音、文字、詁訓者。越四年,而復入都,以已所見,質疑於大人前。大人則喜曰:「乃今可以傳吾學矣!」(孫守真按:②單字想複詞:「家祭無忘告乃翁」之乃。乃=你,雙聲通假或同音通假。③字形結構兼音義·聲音變化的關係。)
遂語以古韻廿一部之分合,《說文》諧聲之義例,《爾雅》《方言》及漢代經師詁訓之本原。大人曰:「詁訓之指,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𠎥,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𠎥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孫守真按:借假修真,妄盡還源。)
如其假𠎥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𥷚為病矣。(佛弟子孫守真按:如廁之如,牽就也。又:一如也。
𥷚=鞫,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故毛公《詩傳》多易假𠎥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佛弟子孫守真按:不見題目只見關鍵字:改、易,②單字想複詞:易,改易之易。抽換字面爾。)
至康成箋《詩》、注《禮》,婁云『某讀為某』,(孫守真按:婁=屢,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而假𠎥之例大明。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𠎥也。」(佛弟子孫守真按:破迷開悟。)
大人又曰:「說經者期於得經意而已,(佛弟子孫守真按:得意忘言。)
前人傳注不皆合於經,則擇其合經者從之;其皆不合,則以已意逆經意、而參之他經、證以成訓,雖別為之說,亦無不可;(孫守真按:逆料。②單字想複詞。
訓,即從「順+讀」成字,取「順」之左「川」、「讀」之左「訁」,曰「順讀」為「訓」也。)
必欲專守一家,無少出入,則何邵公之墨守見伐於康成者矣。」故大人之治經也,諸說竝列,(孫守真按:「列」原作「●缺字:歺刂」。)
則求其是;(佛弟子孫守真按:無偏無黨。)
字有假𠎥,則改其讀。葢孰於漢學之門戶,而不囿於漢學之藩籬者也。(佛弟子孫守真按:孰=熟,③字形結構換部首 。)
引之過庭之日,謹錄所聞於大人者,以為圭臬。日積月累,遂成卷帙。旣又由大人之說,觸類推之,而見古人之詁訓,有後人所未能發明者,亦有必當補正者;其字之假𠎥,有必當改讀者,不揆愚陋,輒取一隅之見附於卷中,命曰《經義述聞》,以志義方之訓。凡所說《易》《書》《詩》《周官》《儀禮》《大小戴記》《春秋內外傳》(孫守真按:《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左傳》《國語》。)
《公羊》《穀梁傳》《爾雅》,皆依類編次,附以通說。其所未竟,歸之「續編」,亦欲當世大才通人糾而正之,以袪煩惑云爾。(佛弟子孫守真按:煩,②單字想複詞:煩惱,惱,惱人。)
嘉慶二年三月二日,高𨞄王引之敘。(合《春秋名字解詁》《大歲攷》凡三十二卷。道灮七年十二月重刋於京師西江米巷壽藤書屋。孫守真按:「西」字不清,攷北京有西江米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