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實境秀 2/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佛弟子孫守真按:賓語「處」置前,強調故倒裝。倒序重組:今在何處?)

阿難曰:「此了知心,旣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佛弟子孫守真按:合閤(闔),字形結構換部首單字想複詞:結合、黏合。此以瑠璃以喻「心」也。)

彼根隨見,隨卽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潛(在)根內(的緣)故。)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佛弟子孫守真按:前「當」,當值;後「當」,應當。倒序重組:當彼人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抑)見瑠璃不?添字還原。)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當是人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汝心若同瑠璃合(眼)者。者=的(話)。)

當見山河何不見眼?(佛弟子孫守真按:當,當值、當時之當。當見山河(之時),何(以)不(能)見眼?添字還原
心若如合在眼根之外的瑠璃,則此瑠璃心既可外見山河,何以不能內視其眼?)

若見眼者,眼卽同境,不得成(佛弟子孫守真按:隨,前文『彼根「隨」見,「隨」卽分別』之隨。「同境」即無「隨」之問題。「隨」必有先後、主客,而不同、而非一也。)

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佛弟子孫守真按:根,眼根。潛==。)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衆生身,腑藏在中,(佛弟子孫守真按:藏臟,字形結構換部首。)

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弟子孫守真按:這樣想對不對呢?「云何?」猶「對不?」)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當汝閉眼見暗之時,)

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佛弟子孫守真按:成為,同義複詞,云何成內?=云何為內?抽換字面爾。)

若成內者,(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為內的話。者=的(話)。)

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佛弟子孫守真按:「焦」取「黑」義。焦黑單字想複詞。黑暗。同義複詞。抽換字面爾。焦腑=暗腑。
此室暗中,
倒序重組:此中暗室,)

若不對者,云何成見(佛弟子孫守真按:世尊意所謂「見」者必有相對應、對面者乃得以見到也。)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佛弟子孫守真按:成為,同義複詞。何成在內?=何為在內?
若能見面,則面與心、眼作對,而面在身內,知心、眼不在身內,乃在虛空已。)

皆在虛空,自非汝體,卽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佛弟子孫守真按:合:1.合該合當2.,合起來。身合,謂眼合、閉眼也。)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佛弟子孫守真按:倒序重組:汝必執言身、眼兩覺,)

卽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卽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無體則無所可合已。)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佛弟子孫守真按:添字還原十九界,因(為)七塵(而和)合。七塵和合而成十九界也。)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佛弟子孫守真按:遍體=通體=全身。)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一支時,四支應覺;(佛弟子孫守真按:支肢,字形結構換部首。)

若咸覺者,挃應無在;(佛弟子孫守真按:「挃」之定義蓋只一端(即下文有所=有一端、一處也),若通體皆感,則何來一端?)

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佛弟子孫守真按:若不通體,只在一端,則同時觸碰多處,當只有一端有感知,不會各處皆有感。)

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弟子孫守真按:既不在外,也不在內,當在「外」與「內」之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佛弟子孫守真按:無所在,無也。非無所在,即有也。不迷,不惑(或)=非不定=非無定也。在中,則必可指定,不復歧惑,無有兩可。)

今汝推中,中何為在?(佛弟子孫守真按:究竟何在?)

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無表,則同於無。若有表則此表並無定向,故下云東之表為西,然南之表則為北。居無定所,則必已「迷」已。 添字還原。)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旣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弟子孫守真按:中,中間。「識」生於「眼」與「色」之間也。)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佛弟子孫守真按:心若在眼、色之間。)

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佛弟子孫守真按:心體是否兼眼、色二者?)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佛弟子孫守真按:若兼二者(則)物、體雜亂,孰為體、孰復為物已?添字還原

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佛弟子孫守真按:若物非(如)體(有)知,則為作對而兩立者,如何復在「物」與「體」中?已自在「體」內,而物無知已。添字還原。)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卽無體性,中何為相?(佛弟子孫守真按:前云兼二者,此云若不成兼二。倒序重組。若不能兼二,則非知者為不知,即無體性可言,又何有二者、何來二者之中?故云「中何為相」=何為中相倒序重組,即中(相)不能成立已。中相既不能成立,則中間亦不成立,中間不能成立,則「當在中間」,自然無有是處已。)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旣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佛弟子孫守真按:存在,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存在=存有。為在=為有。故下云「相」有則「在」。)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佛弟子孫守真按:云何「不著」?什麼叫「不著」呢?你說的「無著=不著」,一說「不著」,就不能叫作「無」了。因為有「不著」,即有「著」,有「著」即有「相」,豈復可言為「無」。是「無相」方可名為「無」、方才是「無」。故下文云云。)

「無相」則「無」,非「無」卽「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佛弟子孫守真按:有「相」則有「在」,有「在」則有「著」。唯「無相」,方能是「無」;只要是不「無」,即是「相」也。)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卽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佛弟子孫守真按:猶恃寵而驕。)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佛弟子孫守真按:所以=因此。與白話「所以」同。
未得無漏之果。以有漏故,故有下文。)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眞際所詣。(佛弟子孫守真按:所詣=所致。,至也。)

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佛弟子孫守真按:我等=我們;等=們。)

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佇,欽聞示誨。(佛弟子孫守真按:傾,傾慕;渴,渴望。單字想複詞==恭。)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顚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淸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能生諸緣緣所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

 


留言

熱門文章